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

[ 作者:刘莉莉 苏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导语

昨天,“归乡故事”推送了第一期,讲述春节回家陪伴父母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听听两位北京编辑的回乡见闻。她们家乡发生的变化,或许也正在中国千千万万个小城发生着。

01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作者:刘莉莉

八年之后,又一次回先生的故乡过年。离北京1100公里,自驾一天,披星戴月,累透了,也就到家了。

这座苏中小城紧邻长江北岸,主城区离长江只有十几公里,算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富起来的地方,2015年全国经济百强县中排名居中。

作为一名外地媳妇,限于方言、成长背景,匆匆几日,看身边的人和事,难免是隔了层玻璃,但有些感触,在当下的中国,或许并不单单属于这一座城。

在物质层面,这里和北京并没有太大差别,衣食住行,北京能买到的,这里基本都有,北京没有的,这里也有——比如新鲜的江鱼和蔬菜。这里还有北京缺少的闲适——城区小,去哪儿办事都方便,亲戚们还保留着回家睡午觉的习惯,大城市里的上班族看了只有眼巴巴羡慕。

和八年前相比,乡间的房舍也有变化。跟着家人几次下乡拜年,都惊讶于那些两三层小楼的陈设,最重要的是,不再单纯追求给外人看的“体面”,内部装修越来越受重视,卫生间里的淋浴房,厨房里的整体橱柜,客厅外的阳光房,条案上的功夫茶具......细节折射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审美的衡量标尺,从“讨好别人”转向“讨好自己”,这是不小的进步。

就我接触到的农家来看,没有留守现象。走到大城市的人,要么是大学毕业后留下工作,要么是外出经商,要么是跟子女团聚,极少有人纯粹为了打工外出。八十年代就发轫繁荣的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工资待遇不输大城市,又能照顾家人,自然没必要扔下老小背井离乡。事情的另一面是,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也让一些企业主挠头,甚至动了产业转移的念头。

在精神层面,小城居民的文化生活、主流价值观跟大城市确有不同,这里能看到最新的电影,但缺少能支撑演出市场的观众;几乎所有餐馆包间都摆着棋牌桌,供客人们开席前打牌闲聊,但转遍城区也很难找到书店;这里人情浓郁,熟人多好办事,但过于热络的人际关系,难免对个人独立空间造成侵占,年轻人对此体会最深,有时也会疲于应对。

但最让人心里不适的,莫过于几次到乡下,目力所及,几乎没有一条清澈的小河了。河岸边的垃圾谈不上触目惊心,但也足够让人心塞。这是先生跟小伙伴捉过鱼虾、撑过小船的河,现在却变了颜色、多了味道,小螃蟹摇晃着爬上岸的场景,恐怕只能在梦里重温。最尴尬的是孩子稚声的发问“这些河为什么这么脏啊”,大人们只有沉默。

自家院里用上了自来水,门口的小河却变得脏乱臭;路上豪车越来越多,但逆行乱停随处可见;有人成了大老板,也有人跑出去躲高利贷;酒店的设施服务都不错,但客房楼下紧邻迪厅,到午夜还蹦得人心慌......一派生机中包裹着杂乱,蓬蓬勃勃地一起长——这是返乡几日最深的体悟。

离开家乡20多年,北上广也好,小城也好,下乡也罢,两头都是家,都要经常回。希望相隔千里的两个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希望不需再等一个八年,这里的城、这里的人,富足外更有品味,舒适外更享自由;这里的江、这里的水,回归本色不再负累。

只要不停止生长,希望总是有的。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图1)

有些农家还在用土灶,炖出来的饭菜很香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图2)

普通农家的亲戚聚餐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图3)

主妇们在房前屋后种上青菜,河边不时能看到垃圾。

02小县城也有了堵车的烦恼作者:苏艺

腊月二十八,滴滴出租车来到娘家楼下,大包小提溜上了车——新媳妇儿头一回去婆家过年。

司机刘大哥三转两转,上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就开了腔:“要不是你家离着外环近,我压根儿不敢接这单啊。”真纳闷,年关当口的,这鲁西北小县城又不像“空城”北上广,人愈发多了,家户户忙着买年货、串亲戚,该是出租车拉活的“旺季”,咋可能拒单呢?

“堵怕了!”刘大哥搭在方向盘上的右手“蹭”地甩出食指,“今儿上午整整趴了1小时,俩红绿灯之间的500米几乎不动啊。”县里的主干道都已设计成双向车道,也有辅路,也算人性化,但用刘大哥的话说,“马路都成了停车场。”

想到去年过年,帅老爸开着车,还喜说县城的繁华,“光北京车多吗,看咱这路上车也连上溜喽”。没成想,刚一年,小县城就有了“富裕的烦恼”。

这么多车哪儿来的?刘大哥说,周边乡镇农村的都来县城买东西,年根这几天最多。外出打工的,在家做买卖的,混了一年都想整点像样的:你买轿车,我就买SUV,不看啥牌子,就看有没有。于是,春节七天,村里就上演七天的“车展”。笔者听到最逗的一句,“一年365天,车能歇360天。”

县交警大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据统计,2015年,县城机动车新增1万4000辆,而2013年、2014年的数据分别是10000辆和1万1000辆,乡镇的占主要,县城的也稳定增长。从中也可见,车辆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然而,车多本不是坏事,可没了规矩就坏了事。

“蚂蚁那么多,可是一排排的不混乱,就因为有秩序。”刘大哥体会很深,他一天能在县里大街小道转几十遍,见到太多的不守规矩:开车加塞、占道停车,尤其在摄像头拍不到的地方,交警人数有限,贴条都贴不过来;还有老年代步车,去年一年增加得同样明显,捉摸不定的行车轨迹更让人汗颜。所以,凡是会经过主干道、公共场所的单,他从来不敢接。

走在省道220上,刚刚谈笑的刘大哥突然反转,叹了口气:“活儿越来越不好干啦。”

2008年前,他开1元公交,俗称小面,往返于县城乡镇,一个月挣五六千不在话下,这个数目在零几年算很可观了。后来,改开出租,可无论村里县里,私家车都多了,虽然赶时髦装上“滴滴叫车”软件,生意却越发冷淡。

“大家日子都好了,我也不能落后。”看着同行弟兄们纷纷转行,刘大哥也准备着开了春开个小店,少些路上的奔波,多些安稳,享享清福。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图4)

2月5日(腊月28),县城一大商场附近的路停满了车。李振摄影

归乡故事有了体面还愿有“本色”(图5)

2月5日(腊月28),县城一路口不同方向的车拥堵在一起。李振摄影

归乡感想

村里老乡的腰包鼓起来,四轮汽车开起来,令人欣喜。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深入,众多农村都迎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农民市场需求扩大,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观念日新月异,甚至与城里人没啥不同。然而,快速上升的“老乡消费”也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为此,农村老乡们不仅要消费现代化,也要行为意识现代化。比如,开上了轿车,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交通文明,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车。此外,城市管理要及时跟进,特别是在大量农村人口集中进城的重要时间、地域,应通过法律、技术、行政及经济等手段,完善管理方法,加大管理力度,维护好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或许这样,能让老乡感受村落文化的同时,也能与城里人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

本期统筹:马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一撇一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