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辖11个村2793户11876人,其中瑶族占53.57%。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发展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该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推进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带领瑶汉同胞拔穷根、治穷病,昔日的穷山沟发生巨变,实现了乡村振兴良好开局。该乡相继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乡”“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强镇”“湖南省茶叶千亿产业十佳示范乡镇”。
组织振兴夯实发展基础。坚定不移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一是突出建强支部。以换届和“一门式”服务改革为抓手,“软、硬兼施”,将40名带富能力强、为民办实事的带头人选进村“两委”,年龄、学历、个人素质等班子结构实现“一降两升三增强”,更出台“土办法”引进15名懂电脑的村级年轻后备力量,支部队伍这一池春水更活了;建成12个乡村“一门式”综合服务平台,高标准配齐办公设备、标识牌,丰富快递、取款、图书等便民设施,群众办低保、社保等45项服务可足不出村。二是突出示范引领。探索实行“党支部+X+贫困户”帮贫带富模式,曾在外经商的松塔村支部书记欧阳石成,带头发挥“关系网”,四处拉人考察建厂,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办起了茶叶合作社、建起了楠竹加工厂,卖不出的竹子和茶叶一跃成为千万产业,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40万元。有了示范,11个村党支部纷纷领办创办和入股参办有机茶、旅游服务、生态种养等合作社39个、公司企业11家,组建产业党小组18个,扶持建立产业基地76个,吸纳带动全乡234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户均增收4000余元。
产业振兴带富瑶乡群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塔山最大的特色产业就是茶叶。种茶产茶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我们选准茶叶这片“致富叶”,多次上门拜访企业家和教授专家,翻山越岭考察茶园选址,充分了解党员和农户的真实想法。从2015到2021年,全乡茶企“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截至目前已有省市级龙头茶企8家,村集体和党员领办合作社20家,有机茶园7.8万亩,年产值突破1.7亿元,仅茶叶一项可为乡内三分之二的农户增收4000元以上。此外,还形成了竹笋、蓼叶、楠竹、猕猴桃等生态种养业和加工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局势,真正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村村有产业”,100%的村有了集体收入,其中20万元以上的村占1/3,2020年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2749元,较2014年建档立卡时增长4.6倍。
生态振兴青山变成金山。塔山作为国家森林氧吧,最不缺的就是漫山遍野的“绿”,但“毁绿换钱”也一度成为当地瑶民祖祖辈辈的生活来源。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瑶乡群众的聚宝盆?党的十八大以来,乡党委大胆出招、敢为人先,在2014年首个国家扶贫日,出台了林业等“八个生态”决议,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建立了全域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发放生态补偿款167.5万元,群众吃上生态饭,守山护山更有劲头;整乡完成“厕所革命”,在板角村投资上千万元,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近年,荒山造林1.8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7.9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连续7年增长,已达到90.8%。瑶乡日益优化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民宿菜馆越来越丰富了,村民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据统计,全乡已有商店、民宿、土菜馆等48家,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百里瑶山真正成为了瑶汉同胞取之不竭的绿色“金山”。
(供稿单位: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人民政府;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