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农村人才仍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完善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急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以农业从村人才振兴促进乡村发展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培育,是确保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人才振兴,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类型人才上山下乡,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从现有情况来看,我国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尽快实现农业农村人才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
十余年来,我国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在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科研杰出人才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农村人才仍面临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完善等问题,农业农村人才瓶颈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
——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一是当前存量不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培养规模及较长的培养周期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人才需求,造成我国农业农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越发突出。资料显示,2016年底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为1900万,较乡村就业人员总数占比不到5%。二是后备力量不足。城市化进程、高校扩招等原因让农村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不断流向发达城市,农业农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农业农村后备人才不足。资料显示, 2015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约为1272万人,其中41-50岁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占总数四成以上,而35岁及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只占总数的17.1%。
——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结构不科学和分布不均衡两个方面。结构不科学表现为农业农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即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普遍短缺,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数量较多;传统学科人才较多,新兴学科人才较少;单一生产型、技术型人才较多,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数量较少。从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程度分析,呈总体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特征。截至2015年底,初中文化程度占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58%,大专及以上学历只占5%。而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农民高级技师只占总量的0.2%,有90.51%的实用人才没有或者未评定职称。
分布不均衡体现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农业农村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素质较高,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较少。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区域分布方面,截至2015年底,东部地区农村实用人才较总数占比约46.9%,中部地区占比26.3%,西部地区占比26.8%。同时,从事农业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农业农村人才主要集中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或高校,这类人才在乡村基层极度缺乏。
——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一是农业农村人才的培育能力欠缺,表现在培养投入不足、力度不够。数据显示,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学校等渠道培养的农业农村人才数量仅为17.7%。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作繁杂,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持续性投入。2016年,中央财政用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投入增加至13.9亿元,但仍有较大缺口,部分地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二是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基础教育方面表现在师资薄弱,设施陈旧,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农村青少年成长成才。职业教育方面也存在培养力度不足,针对性不强,创新性、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服务保障能力不足,表现在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力集中地区的资源缺乏充分利用,统筹不足;人才应用方面激励不足,保障有限;培养乡村振兴专业化高端人才周期较长,存在流失风险。
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途径
——激发内生动力,加强“三农”自身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要充分激发人才的内生动力,尤其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多途径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自觉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倾心谋划农民生计,开辟就业创业门路,通过配套政策倡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让返乡农民留得住、干得好;重视农业人才的递进式培养,激发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等。
——汇聚外部力量,引导社会人才投身“上山下乡”。充分发挥各级领导部门作用,因地制宜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农民与基层干部将个人发展追求同实现个人价值相结合,激励各类人才脚踏实地,服务“三农”,到乡村奉献才智。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紧缺人才的引入方面,要尤其下力气加以解决。继续落实好 “三支一扶”等人才计划,培养青年人情系农民、根植农村的深厚感情,提高高校毕业生转化为农村实用人才的比例,优化队伍结构。继续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巩固和发扬博士服务团项目和“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现有成果,加大县乡扶持力度。创新实行县域专业人才的统筹使用。推进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合理化,允许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振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抓人才促发展,以抓重点带整体,以抓统筹促协调,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工作。推广江西省探索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经验,以“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为基础,以实施“乡村本土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乡村本土人才带头人培育工程”等计划为契机,大力培养高学历本土人才。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的吸引作用,鼓励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制定人才评价标准,定期摸排职业农民、全国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情况,精准确定培训对象。
二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经济股权作为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允许农村留乡人才、返乡人才、下乡人才持有股份,以改革的红利增强人才下乡的动力。整理农村闲置宅基地后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鼓励和支持乡村人才创业创新。鼓励和吸引返乡下乡人员以入股、合作、租赁、协作的方式,开发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民宿、文化创意、农村养老或经营性活动。以适当的政策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吸引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要完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支持制度,保障其个人权益,尽可能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要在市场准入、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高度支持。
三是提升人才队伍质量,紧密围绕“一懂两爱”要求开展工作。以“党管人才”机制为核心,引导树立“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认清人才工作重要性,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切实发挥农业农村部在推进人才振兴工作中的牵头作用,统筹研究和组织实施相关工作战略、规划和政策。在继续加强农业人才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方向,着力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课题组成员:魏琦 高鸣 任倩 康星 高可心 朱佳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人才》杂志2018年第10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