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广熟、天下足,如何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湘了!
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的湖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粮食、棉花、油料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稻谷产量多年为全国之冠。
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在秋高气爽的9月初,吸引了全国政协调研组的目光——9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尚福林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来到湖南就“开展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展开专题调研,并在长沙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家进行座谈。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主持会议,湖南省副省长隋忠诚、省政协副主席戴道晋出席座谈会。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成员张左已、刘平均、刘佩智、范小建、柯柄生、梅兴保、薛亮、戴公兴等参加调研和座谈。
“粮食”是全国政协调研组专题调研的关键词之一,湖南能够受到考察团“青睐”,与自身农业大省的身份密切相关。不过,全国政协经济委为何要调研此课题?这项课题调研对种粮食的农民伯伯而言能带来哪些好处?
4项内容,其一就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2017年以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全国政协定于10月以“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为议题召开第75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此,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此议题开展专题调研。
着眼于“推进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政策和收储制度改革”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实际上与种粮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保障,还是粮食生产的“定心剂”,自2004年来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使湖南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长,实现粮食的增产、带动农民增收、确保全社会粮食供求平衡。
推进粮食定价机制、价格补贴和收储制度改革,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长远之策,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有效化解当前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矛盾的现实需要。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原来的政策实施也面临着新时代的新问题。为此,调研组将围绕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方面的具体建议;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建议;完善补贴政策、保证粮食安全、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方面的建议;创新机制、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方面的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长沙举行座谈交流后,还将前往湖南常德、岳阳市实地考察。
建国以来不间断输出稻谷的两个省份之一
稻谷作为基本口粮,其意义不仅在于一蔬一饭之间,其刚需大、影响范围广,是国家储备的重要战略物资。
湖南常年粮食种植面积在7000万亩左右,总产量3000万吨左右,全国排名第九,其中稻谷产量2600万吨左右,一直居全国第一,是建国以来不间断输出稻谷的两个省份之一。
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工作,尤其是近几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时提出的“湖南作为粮食主产省要多为全国的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会上,针对湖南目前的情况,隋忠诚介绍,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收储制度改革。建议可以科学确定储备规模、按市场价格灵活制定竞价销售底价、有效加快“去库存”进度,发挥金融支持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搞活流通,保护国内粮食生产,严格进口大米管理。
李微微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一行来湘调研考察给予湖南农业发展启发,既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调研组组长陈锡文表示,湖南作为农业大省,经验做法对于研究下一步改革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湖南期间,调研组一行还将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民等充分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建议,届时将湖南反映的问题带回去提交给国家层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力量湖南(微信公众号)2017-09-04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