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本人自驻村以来,首要任务就是对全村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特别是对于贫困人口致贫原因更加要了如指掌,才能为接下来“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等的工作打下基础,确保落实政策精准到位。下面,本人结合所驻村的情况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进行探讨。
甘田村贫困户(人口)总体情况
全村共有相对贫困户47户199人,贫困发生率8.6%。一般贫困户33户168人,低保贫困户8户25人,五保贫困户6户6人。可开发户33户171人,不可开发户14户28人。
其中,全村因病(残)致贫的相对贫困户共有38户,涉及家庭人口159人。其中,洋塘片9户,涉及家庭人口36人,下排片6户,涉及家庭人口29人,塘角片5户,涉及家庭人口24人,塘田9户,涉及家庭人口26人,高车片9户,涉及家庭人口44人。此类相对贫困户属于可开发的共有25户132人。
全村因学致贫的相对贫困户共有18户,涉及家庭人口101人。贫困户家庭学生人数共有53人,其中大专(或以上学历)学生8人,高中(或中专)学生2人,初中学生15人,小学学生28人。贫困家庭学生按区域划分:洋塘片7人(4户),下排片6人(2户),塘角片13人(4户),塘田12人(3户),高车片15人(5户)。此类相对贫困户属于可开发的共有17户,涉及家庭人口100人。
全村缺技术的相对贫困户共4户,涉及家庭人口19人。此类贫困户均属于可开发的相对贫困户。
“贫根”的种类
贫困家庭致贫的原因当然是各种各样,不可能是一致。纵然贫困状况类似,都各具特点,各有千秋。从甘田村的情况来看,我们罗列了几项贫困家庭的“贫根”:一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二是“志穷”;三是因病因灾;四是产业单一;五是不务正业;六是思想偏激狭隘。
基本原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落后是贫困最直接根源。一个人如果从不接受教育,或者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会显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当前发展飞速的时代,这种表现更加明显。一是在思想上“走不出去”,据统计,甘田村的贫困户当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0%,文盲或稍微识字的占5%,初中以上文化的5%,有技术的约占3%。这些贫困户把单纯地向大自然索取作为自身生存的主要选择,墨守成规,习惯原始耕作,广种薄收,商品意识淡薄,改革开放几十年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状态。二是谋生致富上“走不出去”,由于缺乏技术、缺乏管理能力、缺乏沟通能力等等,很多现实事例,没有多少技术,出来“混”是很难成功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村民,随着年岁的增长,如何还能“混得下去”呢?甘田村有80%以上的村民年轻时可能到深圳、珠海、广州等地打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无技傍身村民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返回农村,继续上一辈子的那种“老传统”生活之路,有的回乡村民的生活可能刚好“过得去”,有的回乡村民的生活可能越走越贫,最终走上贫困户之列。
(二)“志穷”是贫困的病毒。“志穷”的人,在思想上会认为“富贵在天”,无需过于“强求”,甘愿落后,甘愿贫困,不思进取,甚至还认为穷人本来就应该“安于天命”,满足现状。“志穷”的人,在行动上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做日和尚撞日钟”,甚至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蜗居在家中,宁愿一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也不愿意外出打工或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及管理经验。“志穷”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碰到困难时,就会当即“改道”,洗手不干,等待老天安排。百姓群众一旦染上“志穷”这个病毒,很容易出现电脑卡机、运行不畅,如果不及时“杀毒”处理,必将越演越烈,直至程序混乱、死机、报废。“志穷”与受教育程度关系非常大,有直接联系,受教育程度落后的村民根本无法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始终停留在原始的、落后的观念当中,甚至不愿意看到“进步”。可以说,什么叫做“志”,他们也未必知道。由于接不上外界发展步伐,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变成“后无追兵”的贫困人。
(三)疾病是村民致贫的“死穴”。根据统计,甘田村47户贫困户当中,有38户的家庭成员患有重病或残疾,有8户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有11个“脑残”或神经病人。在农村,小病拖大、大病拖垮的现象比较常见,一般家庭中,如果有一个或多个长期生病或患有重病的成员,不用多长时间,很快会致贫。纵然有劳动力的家庭,也因要照顾病人而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入,而医疗费用却永无休止,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自然压得喘不过气来,经济困境越陷越深。贫困家庭的疾病之穴一旦被点,很有可能就是一辈子的穷事,贫困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四)灾害是“见血封喉”的致贫利器。灾害基本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会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遭遇瘟疫等。而人为灾害,则是家庭成员突然致残、病故或其他灾害。农村家庭无论遇到哪种灾害,就像一把利剑“见血封喉”,经济上压力突然增大,一下子滑到贫困线上。很快就把这个家庭拉入“贫困队伍”。
(五)不务正业是导致贫困的“导火索”。当前也有很多贫困户属于“从前富裕现在贫”的类型,意思是从前富裕或是因为祖上留有基业,或前期创业顺利率先富裕,但为何也会变成贫困户?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就是由于家中状况较好,自律意识又不强,就会染生譬如赌博、酗酒、吸毒、寻花问柳、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等一些恶习,直接荒废了家业事业,导致贫困。
(六)产业单一只能做贫困的“徘徊者”。甘田村不是资源型的村庄,没有矿产资源、没有旅游资源、没有文化资源、更无产业资源,千百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改革开放后才有村民陆续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大部分是仅能达到养家糊口这样的水平而已,在家能发财致富的村民及其少数。按甘田村目前现状来说,最大的资源就是用来种植农产品的土地。农业产品,如果没有跟市场经济拉上关系,要想致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把农产品与市场经济牵系一起,那就必须把农产品生产成为规模化、产业化,在这样地处偏僻,穷山穷水的边远山区,要把农业从零开始成就规模化、产业化,谈何容易。更何况,这些土地还被分到各家各户,零零散散,要想集约都存在困难。纵然有个别贫困户想争取在土地上脱贫,也是有心无力。规模产业根本无法成型,更无“大户带散户”“全村总动员”的效应,贫困户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因为这些客观原因,有80%以上的贫困户依然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加之技术不高、投资不足等因素,就更加导致了村民无法形成家庭经济支柱产业。家庭产业结构的单一,在“风调雨顺”的年月,可能稍微“好过一点”,假如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其他不利因素,便会无可奈何地滑入“贫穷窟窿”。
(七)思想狭隘偏激只能在“贫困队伍中混”。思想狭隘偏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等靠”思想严重存在。长期以来,党对贫困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济困等关爱民生工作,如对贫困群众发放油米、救灾款、危房改造补助、农作物受灾补助等等,本来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但时间一长,百姓的“理解”却变了形,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在思想中形成了“没有吃国家会救济、没有穿国家会发放、没有钱国家会补贴”等严重依赖思想。二是“要”的思想不断膨胀。部分贫困群众在思想观念中失去勤劳致富的理念,觉得自己生活苦就理直气壮的向政府伸手要,政府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采取上访、辱骂政府等行为。甚至有个别百姓出现这样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等,诸如此类落后的、偏激的言行,都体现出个别贫困户对帮扶工作的依赖思想非常严重。像这样的村民,脑海里总是打着“歪脑筋”,总想不劳而获,贫穷必然会光顾他们,这些人也只能在贫困当中游荡。
甘田村简介:
甘田村隶属于紫金县敬梓镇,地处紫金县城东面,山谷围下琴江河边,省道S120敬梓段贯穿全村。村委会距离县城区约28公里,距离敬梓镇约2公里,离汕湛高速紫金段水墩(敬梓)出口约5公里。甘田村下辖洋塘、下排、塘角、塘田、高车5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党员59人。全村土地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831亩,林地面积约5050亩,其他农业用地面积约264亩,林木覆盖率约75%。全村户籍人口共2312人,共350户,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村民均为汉族。经民主评议确认,全村相对贫困户47户、贫困人口199人。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广东扶贫 2017-06-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