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6月6日,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通报六起扶贫领域违纪问题典型案例。通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抓紧抓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6月8日,新浪网)
此次通报,主要是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程序以及脱贫政策方面的违纪问题。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还有人敢在这些地方伸手。脱贫攻坚中,国家各种资金投入到基层,也间接的表明,扶贫领域中存在着高风险,也表明反腐的触手在扶贫领域需伸往各个角落,捍卫各个领域的反腐高压态势。
脱贫工作是政治任务、是民生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人不识时务,仍然我行我素的将扶贫化作自己的“伸手”的领域,个别党员干部把扶贫工作甚至变成自己心心念念的“唐僧肉”。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破坏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形象,侵蚀的是党的执政根基,必须严惩不贷。
扶贫在这样“璀璨”的聚光灯下,却还有人在其背后的阴影下有所“行动”,伸其“爪牙”,谋取自身利益。今年中纪委共通报325起扶贫领域的问题,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发生,覆盖范围之广,涉案主体上到地级市市属单位的负责人,下到最基层的村民小组组长,为什么敢在“聚光灯”下有“小动作”,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监督执纪问责的步伐跟不上脱贫攻坚,没有实现同步,扶贫在前,监督在后,使得一些“心怀叵则”之人能运用中间的“空档期”进行违法违纪的勾当。
在这场脱贫攻坚大考中,如何能够扎进制度的牢笼,遏制住贪污腐败,确保政策资金到位,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各级政府、中介机构、农户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开展多重博弈,甚至出现挤占和挪用扶贫资金的现象,致使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同时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也导致了不贫困的“贫困户”的大量产生。
随着我国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甚至是增量和增幅都达到历史最高,扶贫资金的安全性问题,同样应得到历史性最高度的重视和关切。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程序,最公开、最透明,是扶贫资金免于被“劫持”、“提留”的惟一法宝;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敢对扶贫资金下“黑手”的官员,在量刑上要从重从严,惩前毖后,形成威慑,使扶贫资金真正能用在刀刃上。
作者地址:中共四川北川县安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