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出题与答题”让脱贫攻坚柳暗花明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5 录入:吴玲香 ]

端午节期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永州市的一家家贫困户中展开了。永州市委书记李晖借着端午节假日的时间,轻车简从,2天内深入3县5镇6个村开展督查调研。每到一户贫困户家,她就不失时机地邀请当地的老百姓为精准扶贫工作建言献策,与贫困户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民声,汇集民智。(6月3日 央广网)

一则题为《市委书记与贫困户面对面 围绕精准扶贫“出题与答题”》的新闻,在扶贫工作全面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无疑让一些心存迷茫的扶贫工作者眼前一亮。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脱贫攻坚贵在精准。在一些地方,越到攻坚阶段,一些矛盾也就凸显出来,而多数问题都出现在“精准”上。作为市委书记,轻车简从深入百姓,围绕精准扶贫“出题与答题”,就更能够了解到来自最基层的真实信息,为下一步各方面的“精准”作出良好的铺垫。

党的“十八大”召开,转眼5年的过去了,扶贫工作一路行来,可谓五味杂陈,在普遍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协调的音符。一段时间以来,什么“数字脱贫”“资料脱贫”等不时见诸媒体。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县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主要工作就是填表,各类登记表、调查表、信息采集表、帮扶卡、扶贫手册、整改台账……为打印资料,村干部用坏了3台打印机。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是“个案”。一资料为主的扶贫方式,想让百姓没意见都难。

当然,这也不全怪“下面”,因为“上面”的检查往往就是冲着“资料”来的。不仅仅是脱贫的问题,其他一些工作早年就有不少的感慨。某单位领导在交叉检查时别的收获没有,但学到了一点,就是“资料一定要弄得多,弄得规范”,遂以此要求下属们,以后迎检的主要精力要花在“资料”上。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更为滑稽的是,某处在检查“反形式主义”成果时,主要是看为反形式主义开了几次动员会,大家写了多少心得体会,资料装订是否规范等。这,就是典型的用“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试想,脱贫攻坚如果都这样“玩把戏”,还谈什么“真脱贫”!

党中央在“扶贫”的前面加上“精准”二字,是饱含深意的。如果不在“精准”上下功夫,反正把相关的资金下拨了,各类资料表册弄齐了就算“脱贫”,那整个脱贫攻坚就会沦为“镜花水月”。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接触老百姓,那些假、大、空的口号、标语和资料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这“精准”二字更不可小觑。面对群众的意见,不能一味去抱怨,而应当像永州市委书记李晖那样,走进群众,来一番“出题与答题”。

在基层,确实有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百姓的质疑而无所适从,因为他自身就少有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精准”就是些资料表册而已。工作不到位,陷入“山重水复”的迷茫之中就不足为奇。而与贫困户面对面,围绕精准扶贫“出题与答题”,确实是给了那些迷茫者一剂清醒剂,在“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精准地回到群众之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线而求索”,敢于和百姓面对面地“出题与答题”,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手段,千万小觑不得。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