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综治专干肖元禄在便民服务中心负责收购鸡蛋,对村民担来的鸡蛋他来者不拒、全部收下。其收购价格为1元一枚,且一手收货、一手付钱。“我有两个身份!”肖元禄说,一个身份是村干部,平日就在服务中心工作,另一个身份是“干部经纪人”,负责对全村的130户蛋鸡养殖户的鸡蛋进行兜底收购。服务中心为此还专门腾出一个房间,用于堆放鸡蛋。(央视网6月1日)
读到这则新闻,自然会联想到之前媒体报道的“扶贫羊”来,不管环境是否适应,不管对象是否适合,反正就用那点扶贫金买羊,送到贫困户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这些羊是否能顺利成长,销路如何等等问题,却毫不过问,结果不但没能“扶贫”,反而弄得贫上加贫。再回过头来看看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的“干部经纪人”,就不难明白,这“兜底”的脱贫致富,关键还在“扶”之后。
作为农村的产业来讲,不管是哪一行,“销路”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干部们如果对贫困户一“扶”了之,那“困扰”就将永远“困扰”。而市场从来不随干部的意志而转移,即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也只能在一些大的项目上。至于这土鸡蛋多少钱一枚,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媒体曾经有过某地菜农200斤生菜卖26元的报道,不但不能致富,反弄得农民欲哭无泪。这就是残酷的市场!就拿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的鸡蛋来说,每户人家又不是大规模,自己联系销路不现实,眼看鸡蛋价格从每枚1元到0.8元,再到0.5元,百姓真的太无语。此时此刻,正是基层干部发挥作用的时候。
按常理说,这鸡蛋价格偏低,与干部确实没有多大关系;但群众能否脱贫,就事关干部责任了。怎么办?干部如果是千万亿万的大富豪,直接给百姓发钱就是,还养什么鸡?况且真能那样,也不是真“脱贫”。自己出钱按下跌前的价格把鸡蛋“兜底”收购,就有大亏本的风险。这样,“干部经纪人”就应运而生了。何谓“经纪人”?本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而像综治专干肖元禄这样的“干部经纪人”,不但收不到“佣金”,还得为少亏一点本钱而学习有关市场营销知识,还得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最终还极有可能做了亏本生意。
“没有斩龙剑,不敢下东海;不是打虎手,不敢进深山”,这虽是那些跑江湖者自夸的话,但其中却蕴含着哲理。没有“经纪人”的本事,要当好这“干部经纪人”就难上加难。鸡蛋、蔬菜等都不比别的,积压时间不能太长。因此这“兜底”收购的鸡蛋就是“干部经纪人”最大的压力。有了压力就有了动力,在这样的“倒逼”下,不去学习本事都不行。笔者所知的一些地方,以前“要致富,栽桑树”之类的口号满天飞,干部引进了桑树苗、葛根苗等,但一种下去就再不过问,导致百姓徒劳、干部无功。倘若这“干部经纪人”制度执行起来,还有那么多的无奈吗?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最后一公里”尤为重要,正如重庆市江津区嘉平镇大垭村的“鸡蛋”,一旦出现暂时的低谷,群众连母鸡都全杀了,项目打了水漂不说,“返贫”现象就会加剧。严峻的形势,倒逼基层干部们不能只当单纯的干部,而要在素质上追求多元化,成为集指挥、管理,甚至营销、策划于一体的“多面手”,才能为脱贫致富铺路搭桥,在“最后一公里”成就应有的辉煌!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