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补课”扎牢为民之根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10 录入:吴玲香 ]

广大基层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做什么?自今年3月始,浙江杭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市县乡三级联动,安排4.3万名党员干部以群众为师,为自己“补课”。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3089个村或社区摸实情、强基础、聚民心、解难题、促发展。(5月7日 浙江在线)

基层,从组织角度解释,是指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与其相对的是“上层”。正因如此,“基层”在很多时候被人瞧不起,认为“基层干部”要低人一等。然而,我们来看看“基层”一词的本意,指的是建筑物最下面的一层,也就是最基础的一层,如果这一层不牢固,其上无论多少层也就失去了根基,将成为空中楼阁而无法立根。其实,这两个含义并不矛盾,而是本意与引申义罢了。我们组织中的“基层”,直接接触群众,确为各类组织之根基,群众问题没解决,还谈什么基层工作!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山崖上的竹子之所以能够如此坚毅,矢志不移,是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结果。“破岩”是竹子生存的地方,没有选择就只有适应,从“破岩”中扎下根基,牢牢地“咬定”青山,将厚重的青山作为自己立身的坚强后盾,风再大,雨再骤,又能奈得它何?可见,扎牢伸进土壤的“根”,对于竹子一身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倘若根基不牢,大风一吹就会连根拔起,毁了一身。因此,根该怎样扎,以什么为后盾,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的。

如果说党员干部们就是一茏茏竹子,那广大基层就是应该好好扎根的“破岩”(岩缝),透过岩缝,自然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把党员干部的“根”牢牢扎进人民群众之中,才经得住风吹雨打而不动摇。然而,要深入基层,真正立下为民之根,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不是简单几句口号、几幅标语,而是重在“实践”。只有真正走进群众,才知道百姓心中所想,才摸得清群众“底细”,当好一名“适销对路”的领头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只是把基层工作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或是搞点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那“根”就完全扎不进去,岂能经受“东西南北风”!

由此可见,怎样才能真正在基层扎下为民之根,是一门每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学习领悟的学问,需要好好“补课”。基层是一本博大的书,随手翻翻是学不到多少真本事的。为此,浙江杭州开展的“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正是“补课”的内容。古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今是“不入基层,焉知民情”。到基层去,真真切切以群众为师,好好补一补这堂教室里无论如何都完成不了的课。特别是80后、90后干部,如果不入基层“补课”,更是少了几多的泥土味,融不进民众,就失去了确定方向的目标,扎不下根来。须知,漂浮的工作永远都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树叶离开枝头是腐烂的起始,干部脱离群众是腐化的开端”,走不进群众,就扎不下深根,我们的组织就经受不住“东西南北风”的考验。“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就是要放下架子,转变观念,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基层建设,群众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当老师。广大党员干部们,亦当像杭州党员干部那样,走进基层,补好这一课,用脚步丈量民情,将为民之根牢牢扎在基层。这样,才能从最基层汲取执政为民的养分,带领着广大群众以昂扬的姿态奔向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