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望闻问切”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 作者:陈贵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5 录入:吴玲香 ]

一些党员干部驻村扶贫装样子、搞“走读式”,“人在心不在”;“开着宝马车领贫困户补助款”;把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康村确定为贫困村,以方便脱贫摘帽……在当前真扶贫、扶真贫的主流中,仍有个别地方出现“被脱贫”“数字脱贫”等脱贫造假现象,大搞形式主义,背离党中央的扶贫本义,影响极坏。(5月2日  共产党员网)

中医看病救人,首先就要望闻问切,掌握病情,才能开始下一步诊疗。精准扶贫,全民奔康也是同理,首先做到望闻问切掌握病情,才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最终实现精准扶贫全民奔康。习近平曾言: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减少近6000万,脱贫攻坚形势喜人。但不可避免,仍有个别地方出现“被脱贫”“数字脱贫”等脱贫造假现象,大搞形式主义,背离党中央的扶贫本义,影响极坏。想要彻底清除脱贫造假现象,还需坚持“望闻问切”,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下马观花,“望”出表象背后的真实情况。这就要求走的下去、停的下来。贫困户之所以会贫困,总会有其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干部扶贫必须深入,望其住所,了解其家庭发展情况;望其脸色,读出其内心的苦楚;望其邻居,找出是否有所隐情。干部扶贫,切不可如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白安村村委会主任王西军一般,在资料上随意写上数字并代其签名,就使未达到脱贫线的王某某“被脱贫”。

闻过则喜,“闻”出牢骚中的弦外之音。有过扶贫经历的同志都知道,在下村入户时,很容易听到贫困户的抱怨、牢骚,甚至是挖苦、谩骂,这说明要么是我们干部的帮扶出了问题,要么是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不正确,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帮扶干部须做到闻过则喜,从贫困户的牢骚中,从群众的抱怨中,提取出有效的建议,对贫困户表达的不满,进行对照检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甘当学生,“问”出攻坚克难的草根建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高手有时在民间。帮扶干部都是机关干部、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在扶贫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因自身经历有限,对于个别的贫困户想不到切合实际的致富渠道,就可通过入户交流、田间摆谈等途径,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精心揣摩,“切”出制约发展的关键症结。帮扶干部要摸准发展重点、难点,找准帮扶要点、关键。切脉需要双方心平气和、配合默契,因此要求帮扶干部要放得下架子,扑得下身子,走得进屋子,做到沉心静气的“切”,切中要害,切出“病情”,才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脱贫攻坚半点假也做不得,要杜绝形式主义,杜绝资料扶贫,就要求帮扶干部做到望出真实情况,闻出弦外之音,问出草根建议,切出关键症结,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