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对个别地方扶贫工作的几点担心

[ 作者:尚柏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04 录入:19 ]

近来下乡调研,接触到很多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农民群众,从他们口中得知,对当前开展的扶贫工作十分满意,用他们的话说其力度前所未有,其效果十分突出,工作队员尽职尽责,整体工作的推进如火如荼。欣慰的同时也从他们口中听得几丝不满或怨言。深思后略有担心:

一、政策好的让人们都不愿脱贫,宁愿瞒报,也不愿扔掉贫困的帽子。甚至在个别地方出现了村组干部、农民群众向后看的现象。

二、很多闲散的致富资源没有被利用。耕地闲置、山坡上的花果、药材,如艾叶、槐花等能增加收入的东西大面积浪费。人们宁肯在玩牌都不愿去收获。

三、尽管扶贫工作被他们称之为高压线,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式的东西依然过多。干部们把很多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宣传标语、档案建立、表格填写、数字更改上,运动式扶贫现象存在。个别领导喜欢报喜不报忧,过于注重经验总结,少一些问题、教训、隐患方面的总结。一些扶贫措施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农业生产,顾眼前利益多些,长远打算不够。个别项目贪大求洋、难以落实。

四、群众最关心的、争着要的是能被确定为贫困户,能吃上低保、能领到补助,能住进搬迁扶贫的免费新房。

五、乡村干部的权力似乎又大了起来。

六、精准扶贫中的精准依然是重中之重。贫困的标准、农户收入的核算、谁是贫困户、如何脱贫依旧重要。关系扶贫、人情扶贫,扶富不扶穷,假扶贫等问题在某些地方存在。

七、对驻村扶贫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和困难估计不足关心不够。一些地方出台的奖罚措施有待商榷,对贫困户的制约、奖励不多。

八、人民群众的干劲没有完全被唤发出来,等、靠、要的念头存在。政府输血过多,农户造血功能尚缺。

九、防止扶贫后遗症发生。如果出现过大的不平衡或对扶贫政策吃不透,或者乱用扶贫政策,不但会失去人心,造成浪费,还会催生新的上访或不稳定。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交通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