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没公车绝非不下乡的借口

[ 作者:许谨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6 录入:吴玲香 ]

4月23日晚,中国江西网记者从鄱阳县纪委获悉,因工作推诿、消极应对的鄱阳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刘国南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并被免去办公室主任职务;鄱阳县水利局建设与管理股股长程池元受到行政记过处分,并被免去建设与管理股股长职务。在边远山区水库检查防汛工作,手机信号不稳定未接到记者电话的鄱阳县水利局局长高扬负主体责任,受到诫勉谈话。(4月23日 中国江西网)

群众利益无小事,更何况危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绝对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然而让人感到极其寒心的是,在得知凰岗镇里的这座危桥随时可能坍塌的险情之后,鄱阳县水利局干部不是闻风而动,排除险情,而是以“没公车不便去看危桥”为借口堂而皇之地玩起了太极、踢起了皮球,完全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心头,此情此景实在让人闻之胆寒。事件背后折射出来的是鄱阳县水利局干部极其淡薄的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也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实际上,对于一名党政干部来说,下乡本来就是开展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尤其是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下乡进村更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不深入到群众之中,就不可能体察到真实民情;如果不下乡了解民意,就不可能更好地实现为民服务。而且如果基层干部天天都呆在办公室里不下乡,那么又有谁来架起基层与中央之间的沟通桥梁呢?

如今基层群众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虽然现在交通工具、通信设备更加发达、更加现代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加方便快捷了,但是干群之间的距离却反而越拉越大了。其实在二三十年前,当时公车尚不普及,交通也不发达,道路更不通畅,多数干部却能经常下乡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何现在交通更加发达了,一些干部却不愿意下乡了?其实说白了,就是思想意识出了问题,身体懒惰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为民服务的意识懒惰了。当习惯于公车来公车往,习惯于“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习惯于饭来张口有人伺候,当然不愿意再吃苦,更何况没有公车坐也算不上是吃苦。所以从最根本上来说,这些干部不是无法下乡,而是主观上不愿下乡。如果真想下乡,没有公车也会下乡;如果不想下乡,即便给干部配飞机,他们也不会下乡。实际上,有没有公车并不关键,有没有心才是问题所在,“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下乡并非只有坐公车一条路,发动脑筋,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公车坐,并不等于没有车补,然而有的干部领了车补却还是不下乡岂不荒唐可笑?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有效避免干部“没公车不愿下乡”的不良现象,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公车改革的角度,按照中央车改方案,进一步严格落实并完善相关的车改配套措施制度,进一步细化厘清车补的补贴保障范围、搞好车补与差旅费的衔接配套,避免一些干部以“车补不够用”为由拒绝下乡。另一方面,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针对干部“下乡”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严格依法依纪追究“为官不为”的庸懒散责任,使其为“不愿下乡”付出应有的代价。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观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