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政府是表率,千万莫失信

[ 作者:许谨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12 录入:19 ]

日前,江西奉新县政府被江西宜春中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说,奉新县政府成了俗称的“老赖”。随后,该执行决定书广为流传,引发外界对政府失信问题的广泛关注。(4月11日 新华网)

“国以诚立心,人以诚立身”,政府是国家的管理者,也是社会诚信的奠基人,坚守政府诚信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据媒体统计,全国有20个市、区县级别的政府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这些地方政府未履行的义务多种多样,有的是拖欠工程款,有的是违法强拆拒不赔付,有的是不执行法院撤销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其失信具体情形包括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规避执行等,甚至有县政府伪造证据妨碍抗拒执行,其中也不乏陈年积案。种种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破坏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之殇。在政府欠债不还的背后,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政府诚信缺失,危及了政府使用权力的基础;二是干部管理、财政管理出现制度漏洞;三是不科学的政绩观导致权力运行出现问题。

政府屡屡失信,根源在于制度漏洞。一些地方政府欠债多年不还,老百姓无计可施,而相关责任人却依旧安然无恙,这种怪象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制度出了漏洞。没有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还是以GDP作为量化考核标准,一些领导为了个人升迁,大搞政绩工程,为此不惜举债谋发展,导致地方债务负担沉重。此外,由于缺乏严格的干部问责机制,失信成本太低,守信者往往成为受害者。于是,就出现仿效者,政府失信问题随之愈演愈烈。

政府失信的另一个破坏力在于其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因为个人实现容易受法律制约,一旦登上黑名单,便寸步难行。而相比之下,对于政府失信,法院也奈何不了,领导在判决书前拒不承认欠款,甚至玩起资金“躲猫猫”,造成“无可执行财产”假象,判决书也就成了“法律白条”。法律作为最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规则,理应是权力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政府却能游离于法网之外,这无疑是对权利的践踏和对法律公信力的消解,足以引发恶劣的示范效应。因此,要想摆脱政府失信污名,就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公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与控制,让权力回归到法律约束下,以法律确保政府诚信的确立,彰显法律的尊严。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府在诚信社会和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起表率作用,而失信会使政府丧失公允、丢掉诚信,成为依法治国的“绊脚石”。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整治,放任其持续发展,势必会极大妨碍法治与诚信在全社会的推进,造成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成为政府之殇。而要想脱掉失信帽子,除了要及时清偿欠款,还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干部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干部科学考核、问责和惩戒机制,培养诚信政绩观,杜绝盲目举债发展,避免政府欠债不还伤害民心。二是加强债务法制管理。以法律明确责任,推动财政预算法制化、精细化,将地方政府融资举债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完善监管约束机制。前移监管关口,规范基建管理,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民主决策,守住政府欠债还钱的底线。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观桥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