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中部某县的王县长有过记录,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4月3日《人民日报》)
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了解基层现状,倾听群众心声,本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做法。但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时,被层层陪同、前呼后拥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很坏。一则,对陪同干部来说,“层层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工作时间,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二则,对调研考察本身来说,领导干部可能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本来意义;三则,对人民群众影响而言,劳民伤财,浩浩荡荡,引发群众的反感,疏远了干群关系。
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根源何在?笔者认为,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热情好客等因素的影响外,更多是出于对考察领导的畏惧,在很多领导眼中有人陪同是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如果少了这一环节总感觉不被重视、心里难受。陪同人员则是出于个人的前途考虑,不陪恐怕领导怪罪下了,影响到自己的前程,甚至于现有头上的乌纱帽,陪同领导,鞍前马后为领导服务,不仅能给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说不定还会使自己以后的政治前途平步青云,何乐而不为。
说到底,“层层陪同”是图虚名和贪虚荣的表现,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的结果。“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这是八项规定的严格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层层陪同”的官僚陋习仍然我行我素,影响恶劣。所以,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考察,要主动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陪同,去掉那些不必要的新闻媒体,轻车简从,不扰民,不惊民,踏踏实实地向人民学习,真真切切为人民解决难题。唯有如此,干群关系才能融洽,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进步,党的形像才能永远取信于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