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铲除扶贫领域腐败绝不手软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23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19 ]

今年以来,中央纪委按照七次全会的部署,聚焦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继续开展多轮次、滚动式重点督办,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问题。(新华社3月39日)

扶贫资金原本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特征。然,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却在这些资金上动手脚。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了八起典型案例,在这几起案件中,几乎涵盖了扶贫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腐败行为,什么虚报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什么弄虚作假;什么挪用扶贫工作经费发放手机补助;什么违规发包扶贫工程;什么侵占移民资金;什么向危房改造村民收取“跑腿费”等等如是。中央纪委按照七次全会的部署,聚焦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将继续开展多轮次、滚动式重点督办,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问题。笔者以为,对无视党规党纪、损坏党和政府形象的“蝼蚁”级贪腐就当予以重处绝不手软。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纵观报道中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妥开祥虚报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等问题;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区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问题;湖南省城步县丹口镇白水洞村党支部原书记李德平等人违规获取扶贫工程项目并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问题;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违规发包扶贫工程等项目、多名党员干部谋取私利等问题;陕西省户县五竹镇周店村村委会原主任李鹏向危房改造村民收取“跑腿费”等问题……诚然,这些案例涉案金额算不上巨大,但是涉及村民人数众多,离村民切身利益最近,造成的影响也极其恶劣,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而言不啻为一次塌方。

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才能对党忠诚、为政清廉。当然,从这八起典型案例来看,说明在扶贫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在扶贫资金、项目增多的过程中,监督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监督滞后、缺位、错位问题;改革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原有的一些体制机制漏洞和深层次弊端逐步显现等等。再退一步说,之所以存在如此扶贫领域腐败乱象,除了当事人思想觉悟不高之外,更可能是因为相关的监督机制运转失灵,没有从根本上堵住可能存在的罅隙。为此,对于腐败分子运用公共权力为个人攫取私利行为,如果不受到惩处,他们就会不断地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广大群众本应享有的发展成果就会成为个别人的囊中之物,理当绝不手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从解决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变化的是扶贫任务,不变的是为民情怀。而要铲除扶贫领域腐败,做到有的放矢,就得标本兼治。得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在严查减少扶贫领域腐败存量基础上遏制腐败增量;得在财务公开上透明、清晰、规范,规避部分村组“化繁为简”,在村级财务公开的时候“搭车公开”;得加大群众广泛参与度,集民智、聚民力,在监督中减少可能寻租的机会;得加大惩处力度,让党员干部务必在作风上做到严和实,不与民争利。或许,就能确保基层干部不敢乱作为、不作为。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扶贫是一项事业、一项工作、一份责任。无疑,扶贫领域腐败,是打赢脱贫攻坚这一战役的巨大障碍,必须坚持高强度、大力度治理扶贫腐败,千万别让“苍蝇”之腐破坏党群关系,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让扶贫领域腐败成为扶贫“绊脚石”。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