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多数贫困群众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也助长了一些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陋习,出现了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等问题。“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扶“志”。俗话说: 人穷穷一时,志短短一生。一个人若没志气,给他再多物质帮扶,也只能救济一时,却满足不了一世。增强“我要脱贫”的自觉,激发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是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关键。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贫。要通过舆论引导、优秀文化、身边先进典型等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突出“扶勤不扶懒”的政策扶持,触动群众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神经,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扶“智”。坚定“我能脱贫”的信心是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群众知识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务农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致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扶贫,帮助那些有孩子读书的贫困家庭克服“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等功利主义思想,树立“知识创造财富”、“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等理念,想方设法支持孩子读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强”。绝大多数贫困户往往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信心,是难以独立发展产业和精准对接市场的,只能搭“顺风车”。单位的结对帮扶对贫困户来说,就如同是“包车”,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也许“脱帮”之日就是一些脱贫户的返贫之日。有没有“顺风车”可搭,是一些贫困户能否增强信心、彻底摆脱贫困的关键。要大力支持村级班子致富带头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业,使贫困群众有“顺风车”可搭而“不掉队”。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