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脱贫攻坚战场容不得“假打”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0 录入:吴玲香 ]

《人民日报》今日起推出“会后探落实”相关报道,首篇关注扶贫领域。调查显示,在重点区域和群体脱贫任务艰巨,形式主义影响实效。(人民日报,316日)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论坛上充斥着“被”动词:“被就业”“被自愿”“被幸福”,它体现出一种社会现实,为了完成各种形式的“指标”,很多地区和领导干部选择了“制造繁荣”“制造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被”动词,就是在“假打”。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要想实现既定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

毋庸讳言,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在这场持久而艰难的战斗中,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全身心投入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不顾实际情况层层加码,以图一马当先、一枝独秀,却让基层不堪重负;有的不考虑稳定脱贫,或者只图完成任务,采用数字脱贫的方式,把贫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从贫困对象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是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

“假打”这个四川方言,最初的意思为吹牛,后来用来形容装腔作势、弄虚作假,也暗含着死要面子活受罪等意思;“在火星搞装修,给月球搞粉刷、给长城贴瓷砖”, 散打评书段子总是能让人开怀大笑,但如果在脱贫攻坚中也这样“扯玄谈”,即便数字上光鲜亮丽,但违背了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初衷,不仅无法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反而会加剧干群对立情绪,滋生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脱贫攻坚战场容不得“假打”。只有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心理,咬紧牙关,拽紧双拳,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科学制定扶贫规划,探索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可持续的措施,才能真正把贫困这座高山铲平,让各族人民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