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告诫:“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新华网 2017-03-07)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深意何在?这深刻说明了一点,精准扶贫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有半点虚假。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类似的告诫早已有之,譬如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告诫:“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在次年初视察重庆时,他又告诫:“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然而,在脱贫攻坚的实际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层层加码、级级提速的现象。一种情况是:中央确定2020年全面脱贫,省里就提前一年(2019年脱贫),市里就提前两年,县里就提前三年,如此这般,一些地方就出现了“省提一市提二县提三乡提四村提五”的现象。2015年下半年,笔者曾碰到两个村,村干部都说要求当年脱贫,我们问规划实施情况怎样?答复令人吃惊,“还在做(规划)”。另一种情况是,当年脱贫人口数的层层过度加码。2016年中央提出争取当年实现1000万以上人口脱贫,这是可行而现在说明也办到了,但是,笔者当时上网搜索22个省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脱贫数据,也令人惊诧,竟有1800来万人。
不是不提倡提前脱贫,而是不应当假提前脱贫,玩“数字脱贫”。层层加码、级级提速,有可能脱离客观实际,也就可能导致“数字脱贫”。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在一些地方的调查表明,一方面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急功近利、“富己升位”。另方面是我们一些地方的识别工作,还是不够精准,“富村富人入围,穷村穷人落榜”的现象并不罕见。从国家“十三五”规划到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央都在强调扶贫对象的“动态调整”,但是,这项工作许多地方并没有做或做得不怎么样。
要之,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困难人口,这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政治任务。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功利扶贫转向良心扶贫,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推进精准扶贫,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脱贫,更不能玩虚假,搞“数字脱贫”。还必须要再次识别,对象更精,就是对现有对象再次精准识别,对那些不属于精准扶贫对象只是通过精准扶贫获得好处的村子和人员,一律清除出去;同时,对已经完成脱贫任务的,不得再留在精准扶贫对象中,对那些确实贫困的村户而又没有进入成为扶贫对象的,让其纳入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范围。以此,推动精准扶贫扎实开展。
(作者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四川省扶贫移民局项目中心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