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为今年“三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就是重点,要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干部不要瞎指挥,而是当好参谋长!
回想过去的发展过程,曾经出现干部强制要求或者农民盲目跟风,大量种植某一种农产品,造成供大于求,产品烂市。就在前段时间,昆明嵩明县杨林镇嘉丽泽农场的600亩蔬菜卖不出去,而为了种植下茬蔬菜,菜农不得不将蔬菜砍掉。
“蔬菜烂在地里”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有着同样的性质。蔬菜贵了,市民受伤,大家吃不起。蔬菜贱了,菜农受伤,他们伤不起。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菜地与餐桌没有直接对接。蔬菜的销售受到市场的制约,而更受到了中间商的制约,这才有了“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同时存在的尴尬。另一个原因是,蔬菜的储备和深加工缺位。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干部就得多谋事,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一是建议基层干部运用大数据分析,结合当地市民嗜好,领近地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给农民当好参谋长。
二是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建议地方政府引进绿色环保的深加工企业或者兴建冻库。这样那些“烂在地里的蔬菜”,即使一时半刻卖不出去,就可以进行蔬菜储备、深加工,通过市场的调控来平衡价格,让“姜你军”、“蒜你狠”不再出现。
三是坚决杜绝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而过度左右农民种植。前几年动辄“万亩××基地”的教训值得反思,不仅农民的辛苦钱“血本无归”,还导致大量的土地形同撂荒!
笔者相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当前中国农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方向,相信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农民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农村会成为和城市一样富裕的地方。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宗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