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电视、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四川省喜德县拉克乡新村村翁古拉哈的家,处处充满现代气息。54岁的翁古拉哈一脸笑意:“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住了几十年茅草屋、木板房的翁古拉哈,如今住上了独具彝族特色的小楼房,新村新寨、新家新景,怎能不让他满心欢喜! (人民日报)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愿咱家乡美?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民富了、村庄美了、村风好了,小康社会就基本实现了。这不,四川省喜德县拉克乡新村村翁古拉哈的家,沙发、电视、冰箱、太阳能热水器……处处充满现代气息。54岁的翁古拉哈一脸笑意:“现在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住了几十年茅草屋、木板房的翁古拉哈,如今住上了独具彝族特色的小楼房,新村新寨、新家新景,怎能不让他满心欢喜!
但在欢心鼓舞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前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下,人居环境还需要大力改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程度比较严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亟待提升。所以“涂脂抹粉”式的面子工程不是美丽乡村的本质要求,也不是群众所想要的美丽乡村。
李克强总理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村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建设村庄,就要依山就势、傍河就景、错落有致,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体现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突出地域色彩,彰显蓬勃生机,内部功能要现代实用,在满足群众发展种养副业需要的同时,彰显鸡犬之声相闻的农家情趣。因此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杜绝“坐在办公室里起草倡议书、村规民约永远挂在墙上”等现象,让决策贴合实际,避免“纸上谈兵”。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建设美丽乡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