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施策 教育扶贫仍在路上

[ 作者:余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吴玲香 ]

2015年秋季学期起,贵州省对就读高中至本科阶段学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启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学生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省已资助高中至本科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1.7万人,资助金额达10.1亿元,实现了“应助尽助、精准资助”。(228日《澎湃网》)

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则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教育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我国的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区域差异,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的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尤为短缺,教育质量较低,阶层流通梗阻较大。一些贫穷人家的孩子难以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么是因为上不起学,要么是因为地方的教学质量较差,即使上学也难以升上理想的学校,无法用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几年,不少地区的扶贫力度确实很大,但大多走的是平均主义的道路,因为扶贫的资源有限,平均后的分配用于急需要救助的个人和学校所发挥的效益就微乎其微了。还有的地方“锦上添花”的活动多,“雪中送炭”举动反而较少。所以近年来,虽然年年都在扶贫,但落后地区的教育面貌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一些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教育扶贫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好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瞄准贫困学校、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穷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动,使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目前教育的扶贫大多放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了,不少地区投资的力度也确实很大,但冷冰冰的设备放在那里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一来是因为师资的短缺,有些设备,如各种实验器材和设施,没有老师领着学生做;二来是这些先进的设备无人会使用,只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摆设。扶贫的资金并没有对学生产生任何的效益,而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上的扶贫资金又微乎其微,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无法改善生活学习条件。

笔者认为,一些地区教育的落后,首先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教师素质水平低所导致的,不提高他们的素养,即使投再多的硬件也没用。要真正扶贫,必须花大气力加大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硬件是容易配备的,而“软件”则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瞄准盲点,找准弱点,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而发放的扶贫资金也应精准发放对象,严格贫困资金申请审核制度,要把每一分扶贫的钱都用在刀刃上,而不是化繁为简的实行平分。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经济扶贫的基础,打好基础,攻坚克难,让我们一同走向幸福小康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马尔康市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