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走哪贪哪缘何风景独好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20 录入:19 ]

一名曾掌管县级市林业、住建两个系统的科级干部,在7年时间里,逐渐沦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界蛀虫”,其“贪龄”长达7年,案值近300万元,平均每年都有40万元以上“额外收入”。(法制日报2月15日)

有道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它是成功之路中的三大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涵盖了成功之路的一切,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纵观这位身跨林业、住建的“大蛀虫”,可谓三者皆有。2008年走马上任,便尝到“马无夜草不肥”的甜头,由此也就开启了从2008年到2015年,从“林业局长”到“住建局长”,从1万元到5万元、10万元、30万元、50万元……平均每年都有40万元以上“额外收入”。诚然,一旦堕入贪腐的“漩涡”难以自拔,这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无论是招投标、拨付工程款,还是协调解决拆迁阻挠,只要他出马都能顺利摆平。缘何“风景独好”?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毋庸置疑,“跨界蛀虫”7年中走到哪里能贪到哪里,首先是权力“很管用”。不取缔采石场轻松获利1万元,帮设计单位中标18万元,建保障性住房50万元,亮化工程20万元,等等如是,如果没有收钱就能帮开发商摆平“麻烦”功能,何来可以把权力化为金钱,形成“生产力”长久不衰?何来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为其官商狼狈为奸“牵线搭桥”留出罅隙?

其次,监督管理“不给力”,管理体制存在“漏洞”,这是不争事实。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当公共赋权一旦异化为私人权杖,其随意使用几乎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控的。7年间,平均每年都有40万元以上“额外收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身处特定岗位,个人或小圈子内部掌控着过度的自由裁量权,无人监督或没人敢监督,这就为腐败提供了便利。或许,贪腐者在贪腐过程中会谨小慎微、不易发现,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走哪贪哪与上级主管单位和地方党委、政府“重任务轻管理”,对相关部门廉政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防控措施不够,监管体系不健全,形成了监管的死角。

再者,权力运行机制公开透明“形同虚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就以暗箱操作帮包工头拿项目为例,如果能将制度、权力、责任放在社会、人民监督之下,架构监督网,及时监控腐败动态,早发现,早提醒,早防范;如果能明确工作权限,公开权力清单,公开办事程序,严格事项办结时限,接受广大群众党员监督,使其不敢专权、不敢弄权、不敢乱权;如果能很好的形成用制度管权、管钱,念好约束权力的紧箍咒,把办事用权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相信,走哪贪哪的“风景独好”定将不会存在。那么,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坚守廉政底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就能真正成为为官者警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走哪贪哪缘何“风景独好”?着实值得警醒。“千里河堤毁于蚁穴”。为此笔者以为,不管是“打虎”还是“拍蝇”的当下,都应扭住权力不放松,明确干部手中的权力与责任,加强监督和制约。同时,强化好部门带头人监管,做好政治“体检”,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相信只有管住了权力,才能斩断各种欲念,让再小的权力也能规范运行。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