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湖南省涟源市出台了《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规定》,全市547个行政村实施村级公务“零接待”。“决不能把‘下乡’变成‘闲逛’,把‘服务’变成‘口福’,让农民伤心。”涟源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孙纬辉说,落实好村级公务“零接待”,有利于干部与群众保持“零距离”。同时,必须强化监督,从制度和源头上根治“吃喝风”。如今,村级公务“零接待”在涟源市已经成为了常态。(2月16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说到村级“公务接待”,就想起了几年前一位山区村干部朋友的感叹,他说,村里本身没有钱,更没有食堂、饭馆,镇上的干部下来检查工作,基本都是在村干部家就餐。有时候家里没人手,就基本生活都弄不出来。如果太简单,好像又怕得罪了领导;如果搞得太丰盛,别说报销不到本钱,还要搭上农活。有时候,村长和支书就有点捉迷藏的味道,能躲则躲,躲不过才硬着头皮“接待”。这样一来,对于镇干部下村指导工作,村干部真有点谈而生畏。偶尔一次还不算什么,时间长了,村级干部和农民朋友们怎堪“折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眼下而言,不少的山区乡村都在搞旅游开发,各地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这,又给下村干部的“吃喝风”起到了些助推作用。以前就吃村干部,现在就到“农家乐”,好酒好菜尽管上,账就记在村委会。一个小小的行政村,倘若没有企业厂矿,哪里来的经费供“接待”呢?据悉,有的农家乐最初还找关系联系干部们的就餐“业务”,但后来简直不想接待干部了,因为长期付不起餐费,小小的农家乐不被“吃”垮才怪。不管属于那种情况,这种“村级接待”都使村级干部十分为难,上不敢得罪领导,下不能强加给群众,难怪有的村干部感叹说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各级干部下乡、驻村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自然是更好地服务群众、帮助群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然而,有的领导干部把下乡、驻村当作是“乡村旅游”,当作是放松自己,享受“口福”的机会。听说有位镇国土所工作人员下乡检查危房重建工作,在一家需要建房的农户就餐,那家还特意煮腊肉、煨猪蹄、磨豆花,弄了一大桌菜。这位工作人员在就餐中说:“这个标准在农村还是可以了!”听语气,他对这一大桌菜的态度仅仅是“还是可以了”,言下之意,就是“接待”干部的标准还不够。这样的作风,真的叫老百姓情何以堪?
这种把“下乡”变成“闲逛”,把“服务”变成“口福”的干部怪相,是到了该用猛药的时候了。而湖南省涟源市出台的《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规定》正是这样的一剂猛药,可以让那些反过来让村干部或群众为他“服务”的各级领导警醒。从新闻中可以看出,涟源市的《规定》出台后,村干部们可大大松了一口气,说“村里再也不用碍于面子不得不接待,我们也不用担心出现‘被喝酒’的尴尬场面”。而对于像涟源市农业局工作人员王芳这样的驻村领导来说,按规定到镇政府食堂就餐还“实在也自在”,不受约束,还不被老百姓戳“脊梁骨”,何乐而不为呢!
实行村级“零接待”,干群才能“零距离”。下乡吃饭要开钱,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多年来的老规矩,只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被一些同志“不经意间”就“转变”了,认为自己下乡、驻村,吃点、喝点是小事,也是应该的。归根结底,这都是淡化了服务意识,忘却了“初心”的表现。村级公务“零接待”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说是基层干部的作风回归。这样的制度只要监管到位、落实得好,基层工作就会迎来崭新的春天。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