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州2月13日电(记者李慧)“产业扶贫要因户因人施策,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绝不能简单地以增加多少产值、带来多少税收作为产业发展的衡量标准,而是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2月14日光明日报)
熟话说,什么山出什么果、什么水养什么鱼,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产业扶贫上,要把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必须因地制宜。
近几年脱贫攻坚成为了热门话题,新闻、网络等媒体时时报道着扶贫等事项,从中央到地方都谈论着如何做好脱贫攻坚战。要做好脱贫攻坚战,首先,是推进产业扶贫,建立健全“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等产业发展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利益共赢。最后,要用群众的力量主导扶贫。扶贫先扶志,群众始终是精准扶贫的主体,力求避免单一发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扶贫工作到不到位,主要是看产业扶贫把当地经济发展起来没有,帮扶工作不是拍脑门决策,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扶贫不仅是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让困难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要让产业发展效益真正落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扶贫项目设计要征求民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群策群力,使扶贫工作真正解决的是群众急、难、盼、怨的问题。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的同时,要坚持市场引导,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要坚持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贫困户的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我认为,只有把产业扶贫落到实处,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作者单位:北川羌自治县片口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