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鼓励涉农发展的力度与强度不但没有变,更释放了强烈的支持信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就是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添砖铺路,同时对金融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强农、助农发展方向方面给出了有指导、可遵循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在扶贫脱贫致富、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鼓励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等方面,农村商业银行逐渐显现出其作用和主导地位。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滑、涉农方面发展所遇到的瓶颈,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组织,要扛起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的大旗,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依据一号文件提出指导思路,推进金融服务创新,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创新金融政策,为“三农”发挥应有的作用,展现农商行应有的担当。
首先,建立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找到支农金融服务的重点。主要扶持发展符合国情的绿色环保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最大限度鼓励涉农生产绿色化、环境保护化、项目发展合理化(即有计划)。二是建立信贷信息需求档案。充分运用数据库,建立完善辖内涉农信贷需求个人(单位)信息档案,通过信息库掌握支农项目的发展目标、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是否符合绿色环保发展方向等,防止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给信贷资金造成安全隐患。
玉米就是很典型的产能过剩典型。这也教会我们应通过现有信息网络,对农产品(000061,买入)全年需求总量进行大致测算,给予充分评估,不盲目生产,不过多生产,以免导致生产者损失惨重。又如,近年来西瓜、水果生产过剩的情况也不止一次发生,导致菜农、果农、粮农损失惨痛,这样的后果不但伤了种植专业户的心,也导致银行对信贷支持产生恐惧,形成连锁反应。只有维护产品市场价格稳定、保持市场供需平衡,保证涉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才能保证信贷资金安全。
其次,解决好新型农业发展与金融服务之间的关系。农业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引领“三农”发展的一个重大变革。新兴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专业户、乡村旅游开发,尤其是“互联网+”这样的农村电商的发展等,在运营、生产方面都会不同程度需要资金扶持。这些产业由于家底薄,信用评估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很难符合当前银行贷款的所有条件。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也要为降低银行信贷资金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采取政府+银行+合作社+农户(即政府建立支农信贷资金风险专用账户,对支农资金形成风险后按比例归还形成的风险贷款)的贷款发放方式。二是完善“两权抵押”服务体系,成立“两权抵押”变现、交易机构,确保抵押物物有所值、能够及时变现,不能让“两权抵押”物成为银行的负担,消除银行的顾虑。
第三,银行要建立与一号文件相吻合的金融服务团队,开发研制新产品,跟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一是积极与政府保持沟通与协调。详细了解支农发展的思路与措施,争取更多信贷方面的政策扶持,开发出服务支农生产需求的金融新产品。二是在完善信贷管理安全的情况下,研发符合当地实际的金融新产品,鼓励农民创业,让更多的职业农民增强信心。农村金融机构同时要担负起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行为在农村的泛滥与蔓延,保证金融秩序的合法稳定,让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进入合法的银行渠道,满足涉农信贷资金的需求。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金融界 2017-02-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