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岂能相悖?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3 录入:18 ]

在基层和群众中,时不时听到这样的议论,说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组织意图”有时与“群众意愿”不统一,甚至还有相悖的现象。如果按照“组织意图”选拔的干部,群众不满意,群众工作的开展也有着诸多的阻碍;如果纯粹按照“群众意愿”来选拔干部,那往往在政令畅通上产生阻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畸形现象,又当如何破解呢?这是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大题。

我们的各级党政部门,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按理说其意图与群众的意愿是一致的,也只有一致了,才能体现出工作的宗旨。但是,在一些基层,就偏偏出现了这种相悖的现象。其实只要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有的党政部门在选拔人才时没有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只考虑了对上是否“忠诚”;而那些纯粹的“群众意愿”的干部,往往又敢和“上级”的一些不良习惯、或不合理的“决策”较真,以致地方政策推进困难。

有的行政部门,最看重的就是“唯命是从”的好好先生。有这么一位社长,本来对村上侵害社里群众的事情有些意见,也想站在群众角度据理力争,但经不住村上的三言两语,说你为群众争,自己又得不到多少,何必呢?于是就顺着村里的意见办事,结果吃亏最大的还是老百姓。而这样“好使”的人,正是一些基层部门器重的,很快就会成为“上级”最忠实的人才。这样的现象多了,连带的腐败就更会滋生,那些“塌方式”腐败,恐怕也于这样的用人方式有关。

而从群众角度来说,什么样的人能够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在平日的接触中了解得比较清楚。按照群众的意愿选拔出的干部,能够一心为民,因此,对有关部门的一些违背政策的行为,就难以接受。据悉,有的部门在干部“关起门说话”时,竟然要求有些政策就不要给群众解释得太清楚。对这样的行为,一心为群众办事的基层干部就会“看不惯”,如果冒着“大不敬”给群众解释清楚了,往往又弄得“上级”下不了台。这样的干部往往就是“一根筋”,在纷繁复杂的官场里往往也办不好事情。

怎样才能有效破解这种“相悖”的用人现象呢?主要还在“上级部门”!我们常说的“组织意图”,往往并非“组织”的意图,而是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意图,完全没有站在群众角度去思考。也就是说,他们用人的标准不是能否为民谋福利,而是对自己是否忠诚。其实,只要真正站在“组织”的高度看问题,抛开个人得失,就会与“群众意愿”相一致。他们之所以喜欢“听话”的下级干部,是因为自己在政策面前“揩不干净”,害怕下级与自己“唱对台戏”误了自己的“好事”。因此,从根子上解决干部队伍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选拔中真正尊重“民意”,是破解“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相悖的关键。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上级”的作派就背离了人民群众,当一级一级地落到最基层,就何止是“谬以千里”呀?作为各级监管部门,要真正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如果反过来与下属一起欺骗群众,侵吞民膏,那就违背“初心”,远离群众了。自上而下,“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都不能相悖,而应当高度一致,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群众一片气正风清的蓝天。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