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平均要参加200次左右的酒宴,送出四五万元份子钱”“‘整酒风’变成了‘整酒疯’,人情债成了还不起的债”……记者近日在重庆、湖南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前,“无事酒”盛行已成为部分地区基层群众难以承受之重。(02月09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八项规定”颁布以来,各地出台了婚丧嫁娶管理的规定,党员干部在严格执行中带动群众喜事简办,各地也在治理“整酒风”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深受群众的欢迎。然而在一些地方酒宴名目越来越多,生日酒、升学酒、乔迁酒等接连不断,有的农民要拿出一半收入送份子钱,“无事酒”成为群众解不开的心疾。
治理“无事酒”基层干部要有担当。治理党员干部的“无事酒”有党规党纪可遵循,而治理民间的“无事酒”却无法可依,不能靠一纸硬性规定或强制罚款进行约束,而是要结合地方实际综合施策,既让群众打心眼里支持,又让群众从沉重的“人情债”中解放出来,才能在让喜事简办的新风成为气候。
干部带头是关键。现在一些村两委干部,凭借群众对自己手生的权利的敬畏,想方设法地举办名目繁多的“无事酒”,收受村里群众的份子钱,成为发家致富的捷径,在当地造成很坏的影响,以致“整酒风”在当地愈演愈烈。如果村两委干部能一身正气地执行上级婚丧嫁娶管理的规定,拒请亲属以外的群众参与,将对群众的行为起到引领作用。记得三年前,笔者回家参加长辈的葬礼,就严禁请客收礼,只是请家里亲戚以便餐的方式聚一聚,结果四邻好友以每户出资20元,集中买了花圈、纸钱和炮,就完成了丧葬仪式。从此,社里不管谁家遇到这样的事,都是如法炮制,再也没有了份子钱的负担。
喜事简办要因事而异。对群众的红白喜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作出强制规定,否则会在群众的抵制中半途而废。村两委干部要结合村情,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变成群众的自觉遵守的规矩,并成立红白理事会对群众进行跟踪指导。同时把结婚、再婚等喜宴区别对待,控制规模、范围和份子钱的数额;把如生日酒、升学酒、乔迁酒等这样的“无事酒”控制在近亲的范围内;对老人的丧事办理,由白理事会牵头,各户出资20-30元统一购置花圈、纸钱等,主家以便饭待客。从而让喜事办得俭朴而体面,群众又从份子钱的负担中解放了出来。
移风易俗要创新方式。村两委在治理“无事酒”中要走出硬性规定和强制罚款、取消困难群众低保待遇等的怪圈,在制定《村规民约》、利用红白理事会等对群众进行引导,算好经济帐、精力帐、人情帐的同时,利用红黑榜、奖励等柔性方式进行引导,何愁喜事简办的新风不成气候, “份子钱”也不再成为群众解不开的心疾。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