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贫困户吃“技能饭”还需落实“进课堂”

[ 作者:胡臣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18 ]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和技能,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和能力,关键靠教育。”该村第一书记井钟告诉记者,“农民夜校”开课以来,已经吸引了近50名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走下马背,走进课堂。(四川日报)

攻克扶贫“攻坚战”不是常说常新,而要让扶贫工作越做越少,最好是让扶贫成为“历史”,才是取得扶贫的真正胜利。要实现这一目标,只靠经济上的“扶”是不够的,杯水车薪,要靠技术上的“扶”,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才让摆脱贫困成为可能。

康定俄达门巴村靠教育让村民吃上“技术饭”,一些村民成为养牛能手,靠技术让家庭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这才是让贫困户脱贫的关键一招。虽然,村民尝到了“进课堂”的“甜头”,开始正确认识教育,也愿意主动接受教育,但是要让“农村夜校”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持续发展下去,还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焕发“进课堂”的吸引力,避免一些村民对于“学习”浅尝则止。

一方面要加强“进课堂”的宣传力度。任何事物都会遭遇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让村民“进课堂”也不例外。那么要想让村民掌握“新技术”,获得“新知识”,就不能让其停下进课堂的脚步,就要加强教育优势的宣传力度,让教育观念植根村民心中,成为动力、信仰,才能保证其对于教育的渴求,也才是吃上“技术饭”的保障。

另一方面要保障“进课堂”的实用性。课堂知识及时、实用、高效才是“农村夜校”魅力不减的法宝。如果知识脱离或者滞后于生产,那么村民对于教育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那么要让“进课堂”长盛不衰,就需要教育组织者多花心思在课堂知识上,提高知识的使用效能。

让贫困户吃上“技术饭”不是看上去很美,尤需多方发力,不止是村民的事,更是村委会的事,只有让课堂知识实用、高效,才能让“技术”有用武之地,才能让村民真正靠“技术”吃上饭。

作者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