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优化基层“软环境”,提升干部积极性

[ 作者:深白色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8 录入:18 ]

立春时节,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启。节日期间汲足了能量的干部群众,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干事创业的洪流中去……“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只要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2月3日,本报记者分赴陕西、湖南、云南、四川、江苏、山东等地一线,实地跟踪采访航天一线科研人员、高铁列车检修工人、边防战士、基层公务员、网店店主、农村致富能手等劳动群体,呈现上班首日的饱满工作状态和最佳精气神……(2月4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事实上,正是有了“小人物”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踏实肯干做事,正是有了广大基层干部的付出,才有了如今的欣欣向荣。基层干部是党在基层的执政骨干、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事业发展中担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 如今,基层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层干部的待遇也在稳步提升中。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有诸多抱怨,工作积极性也上不来。

难道是待遇仍然不够好,钱仍然没有给到位?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偏远地区补贴等财政补助措施,但碍于经济发展水平等“硬件”跟不上,基层干部待遇依然成问题。然而,除了待遇等“硬环境”,基层的“软环境”也不容乐观,容易让干部心理产生落差。

首先,一些地方工作风气不佳,一些人心思没花在干事上,而是花在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其中必定有人会动歪脑筋,即如何把别人“踩下去”,把周围同事的谣挨个造一边,在领导面前打一些无中生有的小报告,以达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目的。这时,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实事求是,不听信谗言,更不信谣传谣,要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用客观、科学的标准去衡量职工的成败,形成团结向上的干事氛围。

其次,由于管理不科学,再加之人手缺乏,一些地方奉忽略人员所属部门、有什么事情一起上的“一盘棋”用人办法。从短时间来看,这种办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伴生的权责不清等问题,会导致办事人员互相“踢皮球”,最终谁也不愿意干事,工作不能按时完成,甚至无限期搁置等一系列问题。试问,在这种环境下,谁还愿意鼓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鼓足干劲,更为了提升行政效能,除了改进管理方法之外,还应推行首问责任制、出了成绩奖励该奖的人,出了问题惩罚该罚的人,做到权责明晰、奖惩分明,进而鼓舞士气,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三,“制定政策的人不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人左右不了政策”。基层干部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怎奈一些政策朝令夕改,一些措施不接地气,不是无法落实,就是落实后又突然更改,轻则导致前功尽弃,重则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问题。为此,就应从源头上着手,做好调研,做到科学决策,坚决杜绝某些领导干部不顾实际的“拍脑袋决策”现象,为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基层干部“开好路”。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