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湖南各地纪检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盯住农村“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压实责任落实担子,把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作为履行监督责任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然而,从此前各地通报的案件来看,目前扶贫领域诸如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雁过拔毛”式腐败依然有滋长之势。(新华网,1月18日)
看此报道,正义之士对此定会深恶痛绝,甚至有党员干部断言:“‘雁过拨毛’式的腐败绝不会因不断被打击而消失”。说此话者想必头头是道:大抵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基层腐败的“小苍蝇”依然会长期大量存在,只等中央反腐风气一过,党内腐败便会卷土重来,似乎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政党无法逃脱的“宿命”。
然而,大家在看到“雁过拔毛”式的腐败问题的层出不穷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很可怕的惯性思维,即某些基层党员干部“规则意识”的缺乏。一小部分党员干部自己“囊中羞涩”,信仰缺失,物欲无穷,就将罪恶之手伸向扶贫户,利用国家对贫困户的帮扶套取资金,这真是“花老百姓的救命钱”“肥自己的腰包”。这更是一些思想有问题的党员干部平时缺乏规矩意识、大局意识带来的恶果。
事实上,某些扶贫干部用"雁过拔毛"伎俩,“无中生有套资金,擅权滞留不办理”的做法,与近年来一些腐败贪官“欺上瞒下,公私不分”的做法大同小异。扶贫干部“雁过拔毛”与贪腐分子“公权私用”等没什么两样。这说明,一些干部对规矩意识,大局观念,从政信仰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甚至仍然把其当儿戏。
一些干部能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那么,他们凭什么这么“大胆”的有此想法?想必在社会上总存在这种现象,部分干部依然存在侥幸心理,“天高皇帝远”“今朝有酒今朝醉”。在中共中央高压反腐的态势下总有“漏网之鱼”,一些人“被放了一马”或“被高抬了贵手”,让一些信仰缺失、追求物欲满足的干部似乎看到了“希望”。因此,一些扶贫干部主观上才会去效仿。另外,不得不提出的客观现实是纪检部门有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实施监督也导致一些干部思想波动,见缝插针。
我们平时总在强调要使干部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实际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的有多少?政府的各级部门都是检测执政能力的场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在影响着群众对政党的期许。党员干部是群众的领路人。如果领路人自身都没有“规矩意识”,又怎能奋发有为、执政为民?
规矩意识,是个人法律、良心、道德、信仰等的具体体现。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遵守法律、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对得起从政初心。干部、群众或任何人,一定要养成遵规守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把遵守规矩变成自己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扶贫干部坚守信仰、务实为民。但是周围的风气是涵养其品质的土壤,周围的人、身边的事也都是干部们的相互效仿的对象,上级部门领导更是其官品养成的“老师”。由此,在看到某些扶贫干部“雁过拔毛”式的伎俩时,千万别总想着什么“基层无人问津”,“可以任性”。因为这肯定会让人后悔莫及,付出代价,我们更要在干部的培养选拔上多下功夫,而最重要的就是周围人们的以身作则,不做行走的“负能量”,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民众,都要相互理解,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