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湖南各地纪检部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紧盯住农村“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压实责任落实担子,把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作为履行监督责任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然而,从此前各地通报的案件来看,目前扶贫领域诸如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雁过拔毛”式腐败依然有滋长之势。(1月18日 新华网)
“雁过拔毛”,最初属于褒义词,不过那是形容武艺高超的。后来,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成了地道的贬义词。最近的新闻报道中,不止一次地把“雁过拔毛”用在了一些“人民公仆”的身上,始终觉得很不协调。这种“雁过拔毛”式腐败,其生存的土壤竟然是党和国家的系列惠民政策,特别是脱贫攻坚,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他们,置中央的“八项规定”于不顾,置党员干部的特殊省份于不顾,甚至置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水准于不顾,“认钱不认人”,能够捞就捞,完全丧失了共产党人的基本信仰。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从骨子里就当传承红色基因,把党的宗旨铭刻在内心的最深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要说“雁过拔毛”,还应当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去帮助老百姓度难关,奔小康。用这样的标准来审视这些“雁过拔毛”式的腐败官员,真为他们感到汗颜!就撇开共产党员这个特殊的身份不说,扶危济困,坦诚待人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总是把眼光盯在那些违纪违法的“敛财”机遇上,言不正、名不顺的,就算组织没有调查,自己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呢?
可话又说回来,这些“雁过拔毛”式腐败,已经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了。就湖南省纪委通报的情况看,2016年对该类腐败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目前扶贫领域诸如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雁过拔毛”式腐败依然有滋长之势。”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监管工作还存在漏洞。因此,出现这种“雁过拔毛”式的腐败,还一腐就不好收拾,且数额巨大,除了当事人本身的素质之外,各级监管部门是难辞其咎的。
怎样去及时堵住这些“漏洞”呢?就要像“精准扶贫”一样,首先要把“漏洞”找得精准,让后才能堵得及时。要完成这一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的监管工程,不是某一个部门就能行的,需要多个部门携起手来,精诚合作,随时进行清理核查,有时还需要走村串户聆听百姓心声,才能全面、精准地把“漏洞”解决于未然。
须知,尽管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开展,要在短时间内就全面提高所有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让他们自觉“不腐”,是不太可能的。唯有在教育实践的同时,只要一发现那些“蝇贪”的不良动向,就要及时处理,不能听之任之,让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犯;但要根治这种“雁过拔毛”式的腐败,除了提高当事人的认识自觉不腐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各级监管部门联合发力,及时堵住工作中的各种“漏洞”,让他们永远没有“拔毛”的机会!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