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坚定的信仰在为民路上“一直干下去”

[ 作者:何竹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17 录入:16 ]

一晃,杨波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驻村任“第一书记”近7年了……2014年,杨波父亲突然辞世。他一路哭着回家。那时,正值驻村工作再行换届。“母亲年纪大了,我不愿再经历同样的痛……”杨波回忆道。“父亲给你留了话,‘让小波好好干,你们要支持他’。”母亲的话解开了杨波的心结,他决定再接着干下去。到今年3月,杨波的第四个驻村任期便满了,组织部门已找过他谈话了解意愿。“只要组织需要,我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村里还有20户村民没脱贫,我不能把他们扔在半道上。”(1月12日 《人民日报》)

“我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一句多么质朴而有多么有分量的话语!海嘎是什么地方?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贵州省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子。与高寒环境同样出名的还有贫困,“坡脚喊来坡上听,走路走得脚抽筋;吃的都是洋芋饭,穿的全是布巾巾。”海嘎360多户人家,7年前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600元。这样“高寒”与“贫穷”同在的地方,多数人是躲避都来不及的,即使是不得已到了这样的地方,也总是想方设法离开。而让杨波同志能够愿意在这里“一直干下去”的,究竟是来自哪里的力量?

坚定的为民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共产党员永远不变的“信仰”,有了这份“信仰”,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有位作家在歌颂当年重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时写过一首诗:“信仰唯艰溢满怀,铁窗矢志暮云开;从容直赴森罗殿,铁马金戈动地来。”杨波正是有了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会扎根山村,把一颗心都交给了当地的百姓。杨波来到海嘎,第一件事就是抚平了百姓“心中的痛”,解决了在以前几乎不敢想的饮水问题。我们常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杨波说到了,更做到的,立即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为以后的扶贫工作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纯洁的公仆情怀。“牢记宗旨,就能替百姓说话一身正气;甘当公仆,才会为群众办事两袖清风。”这副对联道出了人民公仆应有的情怀,那就是一心一意替百姓说话,为群众办事。杨波在海嘎,可以说为了群众没怎么闲过。搞好了饮水忙修路,修好了道路搞水利,修好了水利建基地……一路行来,完全是个“大忙人”。在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中,杨波起初也碰了不少的壁,还被称为“脸皮最厚”的人,但他没有生气,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投入,更加敬业,为海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就这样,人们不再称他“厚脸皮”,而自然改称“杨兄弟”“小杨哥”了。就是这样的公仆情怀,与百姓结下了纯洁的感情,让他为人民服务而乐此不疲。

优良的家风传承。“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凝望您的双眼,我看到了艰辛……”一曲《父亲》,唱出了儿女从父辈那儿得到的启迪与教化。杨波能够有“我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的愿望,有一股力量来自他的父亲,他的家庭。对于儿子的“不孝”,他的老父亲没有半点反对和责备,而是满心的鼓励与支持,临终留下的话竟然是“让小波好好干,你们要支持他。”透过这简单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杨波家庭那优良的家风。有这样支持自己工作的父母家人,杨波才更有扎根海嘎的信心和决心。高尚的家风传承,延续着一位“第一书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扶贫之梦。

“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同志的精辟论述给共产党人画了一个像,其中“埋头苦干”是最好的注脚。杨波,正是这样的一位基层干部,敢于在困难重重的高寒山区“抡起了真板斧”,就意味着他的心与老百姓融为了一体。“我想在海嘎一直干下去”这样的理念,应当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思想支撑,俗语所云“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样的道理。坚定自己的信仰,传承优良的家风,在为民路上“一直干下去”,才是共产党人应修的“正果”。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