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家庭文明建设涵养良好家风社风

[ 作者:伍文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16 ]

民政部14日在京召开部分家庭婚姻类社会组织座谈会,倡导社会组织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宣传活动与服务活动,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12月15日新华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文明家庭则是文明社会的有机组成。家庭的文明内涵折射了社会的文明层次。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论语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今圣贤之士,无不把管好家作为出仕的基本条件,在治家的过程中培育和实践政治才干。“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家与治国有着相通之处;如果连家尚且无能力治好管好,谈何治国平天上下?如果家风不正,个人素养又岂会优良?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落马,看似因作风不好,实则背后深藏着家风不正的“病根”。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品性和修养,并随着家庭成员出入社会、单位影响到社会和单位的风气。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在培育文明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庭文明建设看似事小,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家庭关系是最简化最特殊的社会关系,彼此以亲情、爱情为纽带同呼吸、共命运,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形成了一个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的文明内涵会随沿着人的社会关系网自然外延,成为整个社会的文明内涵。而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其人民的家庭亦普通具有良好的家风,时时处处体现着社会的文明层次。一个文明家庭就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细胞,确保文明细胞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康,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文明。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就是在涵养良好家风。何谓家庭的文明?文,即文化、礼仪、道德、法律、规范、博学、修养等;明,即智慧、知识、现代、知理、理性等。文明家庭,即要兼俱“文”与“明”的内涵和气质,内外兼修,把文明素养由内化外,而这一切都必然由家庭成员的日常言行得以体现。建设文明家庭,提升家庭文明水平,营造家庭文明氛围,首先是一家之长带头做起,毕竟长辈的作风和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子女的文明素养,也决定了整个家庭的家风的特性。家庭的文明氛围必然影响家庭成员的文明气质,由兹,在日常中逐渐涵养起良好的家风,并代代传承;由兹,培育起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修养的杰出人才。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让好家风引领好社风。好家风不但影响家庭成员的品性和修养,也影响到社风甚至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广大党员干部熟知的“郑氏家训”培育出几代清官,流芳数百年;从焦裕禄到谷文昌,各个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不乏以严实家风著称的时代楷模。好家风培育了领导干部好品性,也管住了配偶子女,更影响到同事、下属的作风,甚至影响到一个班子、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党风和政风。家庭的文明风气,必然外延成社会的清风正气和文明气质,推动党风正、正风纯、干部作风良、民风朴实、社风清朗。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