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忠报国”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信仰”

[ 作者:胡臣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16 ]

习近平总书记:从小看妈妈买的《岳飞传》,对精忠报国印象很深。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12月26日澎湃新闻)

一些外媒总是爱说中国人信仰缺失;当代中国年轻人缺乏信仰;或者说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甚至说一些党员干部陷入贪腐漩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信仰,只“向钱看”,被金钱利益所驱使,没有指引人们前进的动力与目标。笔者认为,一些党员干部确实存在“精气”不足的情况,但是绝非是信仰缺失。

党员干部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降低对诱惑的“免疫力”,重拾信仰或者巩固信仰就是补足精神之钙的“良方”。“精忠报国”虽然是“历史命题”,现已经不需要党员干部“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其所流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任何时候强调都不为过,“精忠报国”也是“当代主题”,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的“信仰”。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精忠报国”精神与情怀不止能用在“打江山”上,也同样适用于“守江山”。一方面,党员干部“为官有为”就是“守江山”。“为官有为”要求每个党员干“造福一方百姓”,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守住自己的“阵地”,让地方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使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党员干部“革故鼎新”就是“守江山”。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变,那么就需要党员干部顺势而变,“以变应万变”。如果党员干部一味的“默守陈规”,那就埋下了“不稳定”的“潜因”。

诚然,坚守“精忠报国”的“信仰”,并非是将其“供”起来,而是需要时刻念想进行自我提醒,将其作为“指明灯”,指引“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作者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