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藏匿民族大爱情节的斗牛文化

[ 作者:黎拯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2 录入:实习编辑 ]

“斗牛”在当地俗称“牛打架”,已是贵州独有的民族文化,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从江县地偏落后,使得这项民族文化得已保存下来。长期以来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山高地陡的地理条件下,牛自然而然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必要的生产工具。千百年来,牛的默默付出,使得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正是牛的无私付出,保证了这片土地繁衍昌盛,带着对牛的感恩,当地的人们把牛奉为神灵。这里苗族侗族的服饰、家居用品、房屋装饰……到处打上了牛的印迹,特别是边远的苗族村落,对牛有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喜爱,“斗牛”便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反映出人们的这种喜爱。

“斗牛”当中的牛称为“打牛”,“打牛”多为水牛,水牛有好有劣,使得打牛的价格也大不相同,饲养和训练打牛成本巨大,故购买和饲养打牛都是一村或一寨集资购买,并请专人饲养。也有极个别的爱牛人士,自己出资。“牛打架”一般都会在牛塘里举行,从江县就有修建这样的牛塘,修建牛塘的人或村寨称为牛塘的堂主,牛塘堂主负责提供斗牛场地、奖励比赛精彩的斗牛、维护现场秩序等,大部分塘主都不收门票,只通过出租摊位等收取少量费用用于日常运做,群众可自行前来观看,举办“斗牛”这项民族文化活动,是人们对牛的热爱。

到开赛的时间,各村各寨的牛都会集中到牛塘,寄托这一村一寨的荣誉,准备踏上战场。新牛要在比赛还没开始前进入斗牛场地熟悉环境,这称之为“踩塘”,踩塘先由旗手进场,表明打牛所在的村寨和打牛的名字,接着有锣鼓队奏乐,然后才有寨老牵着打牛入场,打牛身后,随着本村村民锣鼓齐鸣,村民吆喝,打牛走完几圈,这个过程才算完成。

在打牛踩塘的过程中,牛塘旁边的小吃摊位更是火爆异常,当地各式各样的小吃,人们喝着米酒,吃着牛瘪,吃饱喝足后,才进入看台,等待比赛的开始。

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