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廖永坤:桃米休闲农业区发展经验分享

[ 作者:廖永坤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5 录入:实习编辑 ]

乡愁经济学堂“创客+选人选点做乡村”计划进阶培训分别于6月4-5,17-19日在奉化市开展,理论课特邀夏铸九、刘可强两位学者讲授,案例课由王惠民、曾志华,张力亚、廖永坤,邓海、鲍瑞坊,分成“规划者+基层干部”或 “专业者+在地人(创客)”的授课组合,六位老师以不同身份、视角阐述乡村发展过程及困难点。《乡愁经济》特将讲师授课内容整理成文,以供广大读者分享。

我叫廖永坤,来自台湾桃米,是土生土长的桃米人,我的外号叫“青蛙伯父”,因为我善于和青蛙在一起。我现在主要从事社区休闲农耕,和社区其他伙伴一起打造桃米,同时,我也是好客民宿的访查人员,每年会做一次好客民宿的评鉴活动。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怎么发展自己的家乡。

首先,我们以前说人定胜天,是比较不符合逻辑的。大自然的能量,不是人类所能控制的,我们需要顺应自然,和自然共存。自然的力量非常大,我们需要向自然学习,从生态里发觉概念。今天我要讲的,是从一个居民的角度,怎么样重视环境,怎么样做环境教育,怎样投入整个社区产业,去做一个整体社区的经营。

(一)居民(组织)

首先,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区里,有非常多的人,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老中青,小朋友;各种教育水平的,从不识字的、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博士;各种职业:士农工商。在这样包罗万象的大熔炉里,要如何融合居民的思想,实现统一目标的行动?这就需要组织。

为了让大部分社区居民参与,我们会借力使力,比如请暨大的老师来上课,分享心路经验等。起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参与社区发展工作,我们可以先让一群非常有意愿的人进来参加。1996年社区发展协会成立,还组织观摩,借很多业界之力,做给居民看,做分享,然后大家慢慢才会形成共识。我们要乐于分享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坚持到最后,实现目标。我们希望一个社区的居民大家都是实践执行者,也是创造者,勇于作为。

社区发展要靠组织。桃米从前只有社区发展协会负责社区发展工作,从2003年后,来桃米的游客越来越多,到2006年,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和特色中心、新故乡基金会、暨南大学等联合,另外筹组生态保育协会。2007成立农业推展协会,分工推动社区內各项公共议题。我主要是负责农业推展协会,这协会中有一个协会组织章程,包含职责、组织架构、经费支配等等大家都遵守的规则。

组织是一个整合的平台,包含产业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人力的整合。台湾劳委会规定,休闲农业区主要任务是把社区內所有的产业,包括产品业、农业、民宿业,全部整合在一起,整体开发、规划,做一个品牌,整体推动。

(二)环境(保护)

其次是环境保护的教育。我们人物社区內的各项产业,在使用资源的同时,要让自然回归,保护自然,而不只是掠夺。环境保护怎么做?首先我们有环境保护的区域管制,同时就这些区域环境管制和功能的内容,推动人员培训。经历十六年, 我们培训出来的解说员有40多位,实际在参加的有30多位。解说员之间,会分组做资源调查、做检测;其次,社区內的不同协会做环境认养,比如这个协会负责认领这一个区域或路段,另一个协会负责认领另一个,共同保护环境。比如如果有一些垃圾、路段上有一些设施坏掉,我们都亲自去做。此外,我们还有一个解说员公约备忘录。为达到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结合,我们仍然需要精致化。比如接待一个团,就是20人,人数不能多,不超过25人。我们收取解说费用,20人1500块台币,要提供协会300块公积金,保持协会的运转。包括民宿,收取住宿费,也要给协会一些费用,协助公共事物的推动。

环境需要一起营造。比如,为了保护萤火虫,我们有设定,办活动是要激发参加活动的人相关的爱心和环境理念,然后一起宣誓——誓言如下:

“萤火虫啊,萤火虫,你美丽的荧光,我们非常喜欢你,萤火虫啊萤火虫啊,你燃烧生命,照亮了夜空,舞出曼妙的旋律,造就我们的村子。你唤醒我们,保护环境,地球才能永续,我们将永远保护你,永远陪伴你。”类似这样的环境教育,我们随时都在传播理念。

为了维护萤火虫的栖地,会发动大家一起来处理杂草,要把大家带动起来。通过这样,你才会跟地理环境、跟社区连接,心灵才能够跟这块土地建立很深的关系。除了环境护卫,我们还重视社区生态资源,比如水资源,我们做了一个亲水公园、许多的生态池,把很多的物种导入进来,做了一个圆形的建筑物,游客来到这边,可以上课和培训。

民宿部分,我们做好客民宿和环保民宿。好客民宿,主要是让游客来到这里,感觉亲切,感觉我们是好客的,同时环境是舒适、安全和卫生的。桃米,一共有两家国际SGS认证的旅店,就是好客民宿的评鉴,于是我们慢慢地打造我们民宿的口碑。

谈到环境,社区产业如何去搭配。我们把环境议题注入到民宿业里面讲。我是怎么建构民宿的周边环境?刚好我的民宿周边有一座山,是以前家父留下来的,晒大米的地方。这些树是我在国小五六年级和爸爸妈妈一起种的。921大地震我们原来的老房子被震垮了,于是我就到这地方盖这栋房子。建造时就考虑生态概念,考虑民宿和周边环境之间的比例关系,考虑周边哪些树会长高,那这个房子不会长高。所以我坚持盖二楼而已,不盖三楼。为什么?盖三楼的话,比例不合适。石头跟木头是最好的建材,我们就把它们结合在里面。我们的民宿有一个身份证——履历表,从2001年盖好之后,就开始用生态的理念去打造,把环境的知识教育融入到民宿里面,号称优质的生态民宿。我们有廉洁的好客评鉴,我们达到国际的标准,有很多国际友人都来这里住宿。

经营民宿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把民宿主人个人的人生阅历、经历和游客分享。以前游客到达旅馆就是进自己房间,没有互动。民宿不一样,要建构美学,我的民宿就是我和我太太一起经营,不假借外人。女主人在家做料理,也和旅客分享。我们的顾客回头率有80%,为什么?首先,喜欢我们的环境,喜欢我们的导览解说,喜欢我太太的友善和乐于分享她所做的美食。我也喜欢和旅客聊天,和他们一起捕捉大自然里的视觉、听觉感受,和大自然合为一体。

从上面的经验可以知道,在经营与推广自己家乡的事物前,大家一定要知道家乡的资源有什么。比如我都统计过一个资料,游客什么时候来可以看到什么东西,生态不同,故事不一样等等。大陆的地方很美,都是非常好的资源,一定要利用起来。不管是餐厅、农场,一定要和环境融入一体,并且要和周边的商家相互整合,不能单打独斗。

(三)教育(提升)

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要把老师的理论和理念融入到学生们的脑袋中很不容易,已经在脑袋里的,要实现也不容易。社区主人要去听,也要去做。孔孟思想里说的,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教,是做社区很好的概念。不同年纪的对象,教育提升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老年人,我们公共团体一起做活动,为老年人做公益。青壮年组,要学习观光的概念,比如做民宿,把家乡环境稍微调整一下,房间改造一下,就可以做民宿了,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环境知识、生物多样性的知识,都是要学习的,所以做民宿很难。桃米社区十六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创造美学的课程,有流程的规划。通过终身学习,让那些已经扎根的人,参加更多概念的学习。对于年轻人,未来的主人翁,也通过课程让他们了解桃米发展的理念,才能永续。社区的工作不是静止的,要不断进化。因为人会变,一些组织会变,一些企业也会变。我们要让小朋友学很多东西,包括国际的课程,语言是一个沟通手段,我们就有好几种语言的课程培训,包括日语、英语,甚至还有广东话。

(四)产业(特色)

此外,我们做了很多农业体验,下面讲讲休闲农业在社区里面的发展。我们小时候在田间长大,现在让游客来体验,比如挑稻米,游客也有兴致。本来一公斤10块钱,现在算人头,一个人100块,他们买回去也有价值。我们的农产品种类有很多,茭白笋是其中一项,还有麻竹笋。另外,蝴蝶吃的食物,经常也是很好的美食。不过考量食安、养生问题, 近年来也开始积极鼓励农民转种有机食物,创造丰富的食物链共同建构更精致化的旅游模式。通过环保推动,带着传统农户共同转型。

(五)经营(策略互利)

桃米休闲农业区近年來的发展,从政府评鉴的丙等发展到乙等,再到甲等,一直往好的方向发展,我认为有几方面的策略。首先,软件带硬件,老子哲学讲以柔克刚。旅游线路要柔软,要重视软件设施,现在大陆硬件设施都很好了,但是软件不行,这是长久的建构。第二,筷子效力。一只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就不容易断了,即团结力量大。要有这样的一个氛围,大家不断地团结,我们是打整体仗,而不是打单独仗。不断创造品牌效应,需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具体来说,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提出要善待人家、不能恶语相向。因此,同住在一个社区內, 我们要不断帮助别人。社区里网站有很多,我们有FB官方粉丝团,有LINE群族,30家民宿,共两百六七十个房间,哪一家还有房间没有卖出去,我们就帮他推荐。要发挥同质爱、同胞爱、同业爱。

另外,在我们农业休闲区里,每一年都有年度计划,两年就要评鉴一次。我们有完整的规划和专门的计划,进行评鉴的也都是专家委员。我们也参加很多的竞赛,发挥在业界的作用,我们会找很多有创意和专业的人来参与。

第三,善于运用当地资源,如媒体、学校等等,都是无形资产。我们还举办很多活动,开记者会,要让一乘以二乘以三效应扩大化。我们活动有预约,通过台北的一些社团接收预约,大约每年1000人,我们有管控的,不是乱接。

第四,跟学校结合, 一起开会、一起研究,比如,我们成立的野餐活动,就是大学观光系的一个社区,还接收暨大同学到里面。我们现在已买了相关野餐设施,也有一部车子,慢慢拓展。我们也开发产品,去做演讲和宣传。我们还有绩效的奖励。

经过十六年发展,从一个大家都不想留下来的地方发展到大家都想来。小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长大要到台北和高雄去生存,现在虽然返乡留乡的也不是太多,但是在这里,我们大概有两百多个就业。我们游客数大约每年有60-70万人次,营业额约1亿1千万台币。我们的社区,做了生态旅游、农村旅游、休闲农业区,大约全村30%的人在从事观光业。我们还在当地设立杰出农民奖。

最后,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我们要不断散发出魅力和勇气,要勇于学习和成长,学习专业的东西。我从以前就认识青蛙,一直到现在认识周边那些大大小小的青蛙,包含观光、政治、休闲农业的种种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琢磨和了解。怎么去做一个非常棒的产业,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要管理好社区,所以要不断地创新,要永不停止地渴望。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很多东西,休闲农业就是要把生态跟生产结合在生活里面,让它拥有永续生命力,创造人、天、地、仁、和、道、真、善、美、学的架构图象。

谢谢大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愁经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