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以感恩教育掩盖自身在脱贫攻坚上的缺失?

[ 作者:冯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9 录入:16 ]

《陈行甲: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称,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反而出现了无理取闹的心态:“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我掐着你玩”,要求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澎湃新闻 11月08日)

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在《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一文称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个别贫困群众中出现了等靠要的“惰性”行为,影响了脱贫攻坚的成效,称要加强对群众的自强感恩教育,这是为自身在扶贫工作重心失衡开脱责任?

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确实个别贫困户出现了依赖上级单方扶贫的现象,如巴东县某乡的一名分散搬迁安置贫困户,但这与我们在扶贫工作的思路缺位有关,只注重落实扶贫干部的责任,而未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脱贫攻坚成为了干部唱“独脚戏”。为何个别贫困群众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因为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开错了药方?比如,个别地方召开的会议只是扶贫干部会议,在工作推进中也是机关干部和村社干部在参与,宣传方式也只是在公路沿线写上几户标语或者网上宣传,很多群众只知道有扶贫这么一回事,并不熟悉扶贫政策和相关精神,个别地方甚至在精准识别上也没有召开群众会议,让脱贫攻坚工作失去了群众基础,扶贫对象也失去了群众监督,致使个别贫困群众认为,扶贫是政府和扶贫干部的事,所以出现了“惰性”。脱贫攻坚是一项群众性工程。只有发挥群众力量,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此在落实扶贫单位和扶贫干部责任中,应综合施策,在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宣传的同时,仍然要借助传统的宣传方式,利用广播电视会、坝坝会等方式,采取乡镇干部讲广播、驻村工作组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把扶贫政策、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权等交给群众,让群众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实施等上发挥 主力和监督作用,从而有效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惰性”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压实村两委的工作责任,让其主动化解扶贫工作个别群众出现的等靠要思想,真正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好政策,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共奔小康路。

只有开对“药方”,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为我们实施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为此,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落实帮扶单位责任的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中帮助其树立致富奔康的信心,通过村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和自我监督管理,激发贫困群众的感恩之心,变困难群众“要我富”为“我要富”,发挥帮扶外力和群众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人民战争。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