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玩转传统农具”有益于保护“农耕文化”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9 录入:16 ]

郭西灿是万载县康乐街道北门社区的一个曾通居民,做了一辈子木工。2005年退休后,他依旧闲不住,便开始重新制作年轻时在农村做过的农具。只是,他不再做实物,而是做等比例缩微的模型。做这些微型农具,一方面是自己退休后的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留下些东西,让后世的人能够了解以前的农耕文明,知道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生产的。(11月2日《宜春日报•月都早刊》)

众所周知:木犁、耧、耙、风扇车、独轮车、纺线车、石碾、石磨、水车等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农具,然而,随着农村机械化的迈进,这些农具已经没人使用了,在许多农村早已看不到了——这也许是人们到伟人故居韶山参观时,看到毛家那陈旧的农具和日常用具感到惊喜而非常亲切的原因。因为这些农具不仅反映了毛家世代隶耕,勤劳为本的优良传统,而且它们寄托着人们对农耕文化那浓郁的乡愁,更是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尊重和敬畏。

因为农民向来是一个讲究实用的阶层,他们没有保护乡愁,保护农耕文化的意识,他们不可能像城市里那些藏宝人一些有长远的眼光,独到的见识,善于发现、挖掘一件物品的保存价值,因此农民对没有用处或暂时不用的农具是不善保管,以致于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了。从这一点看来,万载县康乐街道北门社区的曾通居民郭西灿他发挥自己的木工特长,把农具做成等比例缩微的模型确实是一种保护农耕文化,保护乡愁的有益举措。此举一方面满足自己退休后的爱好,老有所做,促进老有所乐;另一方面能让后世人了解农耕文明,知道曾经的农民是怎么劳动生产的。

我国数千年孕育的农耕文明,是亿万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因子。如今人们重视保护乡愁,往往是更多地把目光投到古宅、民俗、民风等大的方面,却对农具这些小的方面忽视了,殊不知农具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文化元素,也是乡土重要的组成元素,当然更是乡愁重要的寄托之所在。

总之,我们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农耕文化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而古老的农具则可让农耕文化更加具体而充实。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泉塘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