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资金资源落地的最后“中转站”。村官一旦发生蜕变、滑向腐败,将会直接侵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中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公开曝光了2016年1月至8月全国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突出的问题325起,其中,约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占比67%。(来源:11月7日《华商报》)。
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把反腐败的目光聚焦到了那些大官身上,而忽略了那些芝麻类的小官,从数字我们可以看出,2016年1月至8月全国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突出的问题325起,其中,约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占比67%,这个数字真是令人大吃一惊。
小村官成了大蛀虫,如果只是偶发发生的个案,也不会如此的引人注目,但是如此集群化和普遍化出现,就成了值得警示的大问题。
痛心之余,不乏反思:究竟是什么使这些法律意义上根本不是官的“村官”如此胆大妄为?是什么让“村官”成了腐败的重灾区?剖析村官腐败主要原因:一、村干部个人综合素质低,思想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二、村级管理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村民监督意愿不足,监督能力存在欠缺。
村官手中权力虽小,但也应该严格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做党和群众的好干部,时刻自重自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面对各种诱惑,如果在廉洁自律上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出问题甚至腐败变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近年来,小村官打贪腐案件频发,大有“苍蝇之腐有时不逊于老虎”之势,村官是真正扎根于群众身边,为群众直接服务的干部,村官才是群众对干部形象最直接的认知,小官贪腐,往往也涉及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直接利益,小官贪腐严重损害干部形象,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对于村官腐败不容小觑。
小村官背后隐藏着大问题,折射着某些党员干部的用人导向。因而,彻底清除村官腐败,恐怕还得从严把村官入口、严格管理、规范操作、从严监督多管齐下,构建村官管理的长效机制,让村官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切实锻造出一支真正为村民办事的村官队伍,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环境。
作者地址: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仁德中路88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