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安排,既体现了与“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十三五”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了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了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常言道“农业稳则天下安”,“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实践证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可以说,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坚实支撑。纵观我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农业发展的贡献可谓是功不可没。
此次出台的《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做出了发展定位、发展主线和战略重点三个层面的重大部署。在发展定位上,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在发展主线上,强调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战略重点上,强调实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毫无疑问,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在供给侧。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而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此次出台的《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总的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围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提出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和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推进粮改饲,扩大粮豆轮作范围,在棉花、油料、糖料、蚕桑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在畜牧业主产省(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推进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渔业结构调整,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稳定池塘养殖,降低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任何时候,确保粮食安全都是重中之重,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决不能把“吃”的主导权交由他人,必须由自己掌控。这就意味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永恒主题。为此,此次《规划》中提出,要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确定了谷物产能和口粮自给率的约束性目标,体现了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政策导向。
正如农业部相关领导所言,“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于是我们坚信,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粮食安全会有更好的保障,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会更加绿色健康,广大农民将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多彩贵州网 2016-10-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