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纪检监察机关对部分地区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问题进行查处。有的地方套取补助金达百万元,问题延续10年之久;有的地方已死亡多年或者搬迁后“查无此人”的,名字都出现在退耕还林补助名单中……(10月23日澎湃新闻)
“死亡人”“影子人”冒领补助,不是因为政策不全,也不是因为制度缺失,那么就只能是监督不力。退耕还林政策健全,什么样户籍的人,有多少地,领多少钱规定得清楚明白;补助申报领取制度明晰,有明确领取程序“先验收、后公示、再兑现”。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被不法之人钻了漏洞,人员“无中生有”、地块“偷梁换柱”,“两本账”应对检查,使得落实大打折扣,那么就要问监督去了哪里?
也不能说没有监督,土地申报之后,上级乡镇、农业、林业等部门要核查,核查之后要公示,公示之后才会发放补助,发放之后还要核查发放金额。退耕还林的补助,是层层申报,步步落实,照理说如果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不应该会出现如此纰漏。现如今,只能说明监督也需要“精准”。
一方面需要上级部门“精准核查”。 作为把关的验收环节,林业、农业(畜牧)部门应该对申报进行实地核验;财政部门在兑现资金时,应该仔细比对公示名单与实际资金发放名单是否存在差异,避免村一级“两本账”的存在。只有有关部门落实具体人员核查具体事项,而不是“走马观花”的审批,才能保证上级部门的“精准监督”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需要村民群众“精准知晓”。村民群众是最了解本村组村务事项的人员,调动他们的监督力量绝对是防腐“必杀技”。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公开公示,村民的监督也就没有对象。那么要想村民“精准知晓”,不仅需要将村务公开公示,还要向村民广泛宣传信息了解途径,是社区公示栏还是政府网站,并且还要鼓励村民群众积极举报。
再严密的制度,如果遭遇监督“泛泛”,也是“一场空”。所以,监督也要落实“精准”,“精准”不仅是一种做事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当工作态度端正,工作内容精准细化,监督“滴水不漏”,防腐就“顺理成章”。
作者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八角井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