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在省一级开展谈话提醒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由省委常委班子和省级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谈话提醒工作。
祸患生于幽微,防范当于未然。当党员干部出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如果有人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提个醒,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制止在萌芽状态;当问题比较严重时,如果有人站出来大喝一声、猛击一掌,就能使迷失了方向的党员干部猛然醒悟,起到悬崖勒马之效。“谈话提醒”不仅是让偏离法纪轨道的党员干部重回正轨的最好方式,更是组织对党员干部最为“温暖”的关怀。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况且干部手中因为有权,更容易犯错误,在不良社会风气、环境的影响下,稍有不慎,权力就会被利益左右而误入歧途,而人们又往往难于自己看到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时如果没有人提醒,便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滑越远,直到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良药苦口利于病。“谈话提醒”的要害是要让问题干部“醒”过来,通过“红脸、出汗”达到教育、警醒的目的。这就要求“谈话提醒”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但在实际“谈话提醒”中,有的领导干部对谈话对象存在的问题避实就虚、敲打力度不够,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有的怕得罪人,谈话时不痛不痒,应付了事,为了谈话而谈话。这样的“谈话”怎能戳到痛处,触及灵魂?怎能唤醒误入歧途的干部?怎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谈话提醒”要让谈话对象“醒”过来,谈话前就要作好充分准备,掌握谈话对象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态,谈话中不可“扭扭捏捏”“隔靴搔痒”,要有的放矢,真刀真枪,击中要害,谈后还要杀“回马枪”,看原来存的的问题改了没有,有没有反弹的迹象。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谈话提醒”的目的是教育干部、挽救干部,“治病救人”,不是把有错误的同志一棍子打死,因而“谈话提醒”要把握时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谈话,切不可认为事情小、情节轻而听之任之,否则,当病已入膏肓,何来救治呢?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灯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