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多少官员因为“心理失衡”晚节不保

[ 作者:周文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1 录入:16 ]

从10月17日开始,央视播出大型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位久违了的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北京青年报,10月18日)

年过花甲,本当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却因为贪腐踉跄入狱,实在令人唏嘘;而更令人难堪的,则是在镁光灯前忏悔过往,把自己最丑陋的一面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实在是晚节不保。昨晚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省部级高官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白恩培和周本顺都是出门寒门的农家子弟,依靠组织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干部。他们也曾吃过苦,也曾经痛恨贪官,结果没想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人?心理失衡。

按照白恩培的说法,随着职务的提升,加上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考虑自己就越来越多;尤其年满60岁,生了一场大病,思想就抛锚了;而周本顺在权力变大的同时,看到私企老板生活优裕,就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于是默许支持纵容儿子去跟老板进行所谓的合作投资,搞房地产开发。最终,白恩培成为第一个要将牢底坐穿的人,而周本顺的儿子周靖因为涉嫌经济犯罪同样难逃被捕的命运。

事实上,因为“心理失衡”导致私欲膨胀,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的案例并不少见。广东省茂名市原政协主席冯立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杭州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王光荣,都是在临近退休、甚至已经退休数年后东窗事发,从“座上宾”沦为“阶下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很多腐败分子最初都能坚守清贫、恪守本分;但当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后,或贪欲膨胀、或攀比失落、或心存侥幸、或贪图享乐,认为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需要得到补偿,因此心理失衡、腐化堕落。

因为“心理失衡”而腐化堕落,说到底还是“拜金思想”在作祟。把“升官发财”作为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的价值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得失。当发现“升官”和“发财”并没有一定的关系,甚至连“升官”也不能达成的时候,就滋生了不满的情绪,不仅弄虚作假的制造政绩,求取升迁;甚至以权谋私、徇私舞弊。

做官就是做人,心态决定状态。身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在面对诱惑时不会拒绝和忍耐,就难免被花花世界的糖衣炮弹所击中。只有端正心态,牢记宗旨,才能永葆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的精神状态和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