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在晴隆工作期间,认准了发展种草养羊产业来破解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两大困局,带领晴隆县探寻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并举的产业新模式,被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书记”“羊专家”。(新华网 10月10日)
今年4月12日凌晨,46岁的贵州省晴隆原县委书记姜仕坤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位“农民书记”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带领晴隆县探寻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并举的产业新模式,却依然在当地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成为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当地干部群众更是亲切称他为“羊书记”,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更为后来人指明了方向,值得点赞。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域,大山上遍布石漠,土地破碎。雨水一来,又将薄薄的土壤冲走露出岩石。人们在这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耕种着,贫困如影随形。“羊书记”为了当地群众早日脱贫,深入基层调研,自学成为羊专家;立足实际,改变发展模式;引进科学技术,改良品种;拓展收益渠道,实现多方盈利。并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为当地开辟了一条产业脱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深入基层调研,自学养羊知识,成为“羊行家”“羊专家”。最初的“晴隆模式”就是借助扶贫项目,县草地畜牧中心把母羊“借”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虽然,养羊户没本钱也可以养羊,减轻了经济负担。但由于羊产权不明晰,现有经验只是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散户受益面不大,很多养羊户觉得是在为“公家”养羊,发展动力不足。为此,姜仕坤不断下村调研,直奔农户的羊圈,了解养羊户有什么具体困难、哪个季节羊群最容易发病……在实践中自学成为“羊专家”,为当地养羊出谋划策。
立足当地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改变产业模式。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后,姜仕坤对当地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认为养羊的根基只有放在散户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脱贫致富的效应。为此,他对传统的“晴隆模式”进行升级,打破以前借羊给农户养的模式。在政府层面,为农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技术指导以及政策补贴。让老百姓利益最大化,从为草地畜牧中心养羊转变为给自己养羊。农民拥有了羊产权,有了种草养羊的积极性,也有了一定压力,羊反倒养得更好了。
利用科学手段,改良品种,助推农民增收。通过调研发现上等的绵羊肉要比山羊肉更有盈利空间。为此,姜仕坤提出:“提高绵羊养殖占比,提高农民养羊收入”。同时,晴隆科研人员通过对外合作,邀请世界知名专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
拓展群众收益渠道,增加群众收益水平。立足于当地实际,不仅在羊的收入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同时,拓宽了收益渠道,在种草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不仅增加了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还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石漠化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羊书记”是当代党员领导干部的典范,为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担起责,做好事,才能如期实现预定的目标,才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偶像”。
作者址地:山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兴庆路55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