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中,不少农村立足自己的特色,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之路。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的石鼓墩村就是一个十足的典型。早就听同事推荐过,但一直无缘相见。近日的一个周末,选了一个微雨的天气,我们相约踏上了寻幽探微之旅。
石鼓墩村原来只是一个人口大约几百人人左右的落后的小山村,土地贫瘠,交通不畅,农民生活勉强维持在温饱水平。一路上,同行的三叔喋喋不休的向我讲解着石鼓墩村的过往历史。他经常外出打工,认识很多邹城各地的老乡,经常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很多趣闻轶事,也减轻了旅途的寂寞。
车子顺着山势,一路逶迤。我们也是第一次来,只能是跟着导航,一路摸索前行。可是,半路由于道路施工,行程被阻断了,正在我们心急如焚的时候,一位带孩子的中年妇女,自告奋勇地说:“你们跟我来吧,可以绕道前行”。她一直把我们送到正道才离开。
在这样的天气里,还带着孩子,让我们好生感动,难怪人们都说:“东部山区的老乡淳朴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这虽然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一直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不已,无疑,这也为我们的行程增添了无穷魅力。
又行了不到半个小时,一块大约三米高的锥形石块矗立在我们面前,鲜红的“石鼓村”三个大字赫然入目。我们知道目的地到达了。
放好车子,信步而行。石块右面紧靠着的就是丝弦湖了。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清新别致,在微雨的笼罩下,朦朦胧胧,显得有些苍茫悠远。湖中有个小亭子,犹如一只鸟雀在湖中栖息。随着微风,湖面漾起一阵涟漪。我们不觉有些痴了,这仿佛是深山大泽中的“神仙湖”,而我们竟然有幸莅临于此!沾染仙气,不觉感到有些幸运。同行的几人,赶紧撑起伞,拿出手机狂拍不已,要把这湖的美定格下来,永久贮存。
石块的左面是一排亭台小阁,成一字长蛇形蜿蜒开去。中间有几面大鼓,成环装排列。我好奇心顿起,用手一敲,鞺鞺鞳鞳,金声玉振,仿佛又回到古代金戈铁马的日子,心中不免增添了几分豪气。亭台的对面是一条自南向北贯通的大河,在河壁上,写着“悠悠乡韵,铿锵石鼓”几个金色的大字。大字的底座也是石鼓。这与石鼓墩村的村名正好暗合。说不定该村还有一段更加久远的历史。
欣赏完村口的景色,我们随着石块上的指向标继续前行。由于我们赶凉快,来的比较早,再加上天还下着雨,村民们还都没有醒来,村里依然处于一种寂静之中,我们都不忍心打破小村的静谧的美。没多久,村民房舍便呈现在眼前了。所有的墙都被涂成白色,上面青瓦遮顶。各家都是独门独院,每家的墙上都呈现着不同的文化。
有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田园诗;有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以及历代的名家山水诗词。有的还画着山水田园画,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分不出那是画,那是景。每家的周围都是修竹翠树,满眼都是绿色,到处是沁人心脾的绿,还间杂着丝丝花香。
住宅的周围发展的都是生态农业。有大大小小的皂角树,有地瓜,有花生——这些都是纯绿色无污染的,涨势旺盛,一片丰收的喜色。难怪这儿的人睡得这么香甜,有了这些,他们还怕生活没有保障吗?这时,突然想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自己真想在这儿生活一辈子,不愿离开,做一名地地道道的“岭南人”。
除了自然景观之外,这儿的人文资源也不少。有抗日战争期间娄山会议的遗址,有避难所,还有孟子学堂。作为孔孟圣地,勤劳勇敢的邹城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市时的讲话精神,“要把济宁建成全国的首善之地”,他们把孔子“仁”“孝”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各地建立了很多孟子学堂,几乎每个传统村落里都透露着儒家学风。游人来到这里,不但能欣赏田园美景,还能找到诗书耕读的独特乡韵。
旅行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果、一墙一瓦都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将永远定格在我内心深处。我知道,随着中国梦这幅画卷的徐徐展开,还会有更多地这样的美丽乡村的出现,带给我们的将是“处处山水好风光”,将会有更多的惊喜,我期待着、憧憬着!
作者:张学炬,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