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一摘’,钱没了咋办?”2011年,贵州制定全省“减贫摘帽”总体规划,实行贫困县退出倒逼机制,力争在2018年完成5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省定贫困乡镇全部“摘帽”。(人民日报 9月20日)
戴上“贫困帽”就冬暖夏凉,就能“等、靠、要”。其实一直以来它是身为贫困县或是乡镇的“无限荣光”。它虽然“闻着臭,但吃着香”,因为借用这顶帽,就能种下“摇钱树”,可以享受来自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贫困村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可享受贷款贴息;地方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资、公务费用支出可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另外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头,各县在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争取投入变得名正言顺,而这个资金扶持力度是专项扶贫资金的上十倍,还能在重要产业项目上得到的税收减免、优惠补贴等等。为此,笔者以为,制定“减贫摘帽”总体规划,实行贫困县退出倒逼机制,无疑是自断“财路”,值得可喜可贺,但摘了“贫困帽”更得种下“致富心”。
贫困县,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县域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较低,整体竞争力较弱的县。身为贫困县的领导都深知戴着这顶不同的帽子,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担心“摘了帽子”没钱了;或是一旦脱贫,对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就会消失,无疑,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压力,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早前在“逐贫”“争帽”的途中,不乏看见对方领导干部到上级叫穷,争做贫困县的场面,就算“贫困帽”并不光彩,但很实惠。说白了,还是错误的政绩观,是心里认定了“贫困帽”带来的不劳而获所致。心病还得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如今依照《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来确立本省的贫困县退出指标,还得从对方领导干部发展观做一彻底的“洗礼”。
当然,“减贫摘帽”也不能只是说说,更不能急功近利。摘掉“贫困帽”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把重点县“摘帽”标准以贫困发生率下降4.3个百分点为先决条件,同时按6∶4的权重分别考核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两项指标。再辅以根据省扶贫办相关规定,对“摘帽”重点县和贫困乡镇仍然保持原有扶持政策不变,并以其前三年获得常规导向扶贫资金总量为基数,原则上以10%的标准逐年递增,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这无疑将会让更多的官员将降低贫困程度真正落到实处。因为之前是拿“贫困帽”保障地方发展的生计,而现在摘掉“贫困帽”将会与自己的考核挂钩,势必影响头上“乌纱帽”的戴与脱。
但话又说回来,事实上一些贫困县确实财政困难、举步为艰。因此,实行贫困县退出倒逼机制,还要避免表面上的“数字脱贫”。应当以基本的通水通电、义务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为依托,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否真的提高了,而不能以领导为了升迁的政绩,不顾百姓之苦之贫,少报贫困人口,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而达到脱贫和小康县的目的。总之一点,要核查数据造假;要牢固树立自力脱贫的思想;要严格甄别和确定是否脱贫;更要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路下好“减贫摘帽”的先手棋,从根本上著力于方向、带路子、谋发展上下工夫,引导对方发展的创新能力,方能种下“致富心”一劳永逸。
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面对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制定“减贫摘帽”总体规划,力争在2018年完成5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省定贫困乡镇全部“摘帽”,值得期许。笔者愿制定总体规划也好、下达死命令或是签下了责任书也罢。只要我们对方领导干部和困难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种下力争脱贫的“致富心”,定能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贫穷这一硬骨头。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