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诈骗之乡”折射乡村管理危机

[ 作者:万乂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4 录入:16 ]

‘安溪骗子’、‘诈骗之乡’,这样的‘称号’我们要不要?”在9日举行的福建安溪县诚信建设千人大会上,安溪县代县长刘林霜这样问。他得到的是在场1000多名安溪各乡镇、村、社区干部震耳发聩的回答:不要!(2016.9.10中新网)

其实这已不是“诈骗之乡”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诸如此类还有涉毒村”、 “造假村”屡见不鲜,也不是公众首次将乡村与“危险社会”联系起来。这些事件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的不仅是“整村犯罪”,还有我们的乡村管理危机。旧有的规范在乡村的急剧变革中失效,新的秩序却未能建立。偏远贫穷的特性让国家的法治鞭长莫及,本地的基层自治组织也涣散软弱,这些乡村成为了监管的“盲区”,物欲,拜金替代了旧有的诚信,“一夜暴富”被大肆宣扬,“脚踏实地”被践踏地下。贫穷的围困,乡土文化的丧失,法律意识的淡薄,基层管理的失序,滋生了犯罪的温床,造成了群体性犯罪。

破解“整村犯罪”,走出“危险社会”,需要我们基层组织管理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在城乡化进程中,地方干部不能只顾征地搬迁,修建高楼大厦厂区,还要考虑新时期农民未来的发展,做好妥善安置。而精准扶贫的实施,不能只是走走过场,要真正的切实了解每一户贫困户的境况,给予切实的帮助。对于村中民风重塑,要让诚信走进校园,走进村庄。而对于法治,村干部可以利用村规民约作为法律的延伸与补充,充分运用到我们的乡村治理中。无论是民风重塑,还是加强法治,乡村法治的“最后一里路”需要我们的基层干部来打通。此路任重而道远,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走出“整村犯罪”的围困,需要我们基层这根“针”缝补到位。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