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是怎样收受“雅贿”的?他们为什么“爱”上了艺术?新快报记者近日查阅最高人民法院旗下公布判决书的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贪官在受贿过程中染指名家字画、古董等。(新快报9月10日)
纵览近几年查处的贪腐案,无不和“雅贿”的关系密切,从将福州出土的近三分之一寿山石名品纳入囊中的福建省工商局原局长周金伙,到藏品多到能开博物馆的杭州前副市长许迈永,再到人称“玉痴”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收受名贵古董、字画、玉石等“雅贿”行为,成了权钱交易的“利益链”,严重违反了党纪国法。
官员“雅贿” 乱象越演越烈固然与官员自身素质、权力任性、法律意识等因素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监管出了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文规定,官员不准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如无法拒绝,应当一律登记、交公,违者将受到纪律处分,收受名贵古董、字画、玉石更是被明文禁止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有“雅贿”爱好的官员总是当地的一把手,下属无权干涉,当地纪检监察部门碍于面子和利益需求,也是敢怒不敢言,这就让对官员“雅贿”的监管“两头都不靠”,形成了事实上的监管空白。这就给了官员借用“爱好”来腐败以可乘之机。
我们不难发现,当官员手中的权力脱离了监管后必然会带来违纪违法等恶果。领导干部一旦放松了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就可能搞权钱交易,滑向腐败和犯罪的深渊。细数这些因为“雅贿”落马的官员,无不是因为权力观跑偏。其无不是不能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而陷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深渊,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的。
官员的好与坏影响着社会公平正义和农村发展稳定,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所以,要有效遏制官员“雅贿”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推进官员财产信息公示,以各种禁令规制官员的日常生活,看似让官越来越不好当,实质上却是对正派官员的一种保护。因为有严苛的反腐制度把关,无论“雅贿”还是“俗贿”,都不会成为使官员腐化变质的病毒。
人人都有喜好,官员也不例外。党员干部在闲暇之余,练练书法、写写文章、搞搞收藏,本无可厚非。但是,毕竟官员有着特殊的身份,握着一定的权力,让自己的一些爱好、喜好变味了,就不会好了。所以,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始终做到自律、自省、自警,慎独、慎初、慎微、慎权,懂得收敛、学会拒绝,洁身自好,永葆清廉本色,做合格干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