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4时许,在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椿芽村2组(小地名:黄莲树)处,发生一起车祸。此行系绵阳市农业局所属工作人员到该村进行精准扶贫,返回途中,因道路维修,不幸发生车祸。(中国新闻网8月11日)
没有辛苦何来的甘甜?没有风雨何来的彩虹?扶贫开发工作关乎党和政府的威信,关乎民心向党,关乎广大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虚假。报道称,绵阳市农业局几位技术扶贫干部,11日冒着高温酷暑,来到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在看望贫困户,发放消毒液、蜂蜜包装瓶,并进行技术指导和扶贫政策宣讲后,于当日下午返程下山,因坡陡弯急和道路正在维修,发生车祸。笔者以为,虽然事件让人痛心疾首,但它不失为精准扶贫路的“花絮”,更是为民情怀再现。试想,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他们怎能掌握村情民情,做好脱贫攻坚的准备?没有入村、入户,何来履行好使命和责任,对困难群众实施精准扶贫?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其意思是,没有比爱护老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比让老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而扶贫一线,更是检验一个扶贫好干部的试金石。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时刻,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和“噱头”。换言之,要以扎实有力的举措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就得深入一线,就得摒弃“面子扶贫”。不得不说,几位扶贫干部虽然受伤,但在他们履职尽责背后,更多的是造福于人民,感动社会。同时,更为所有领导干部树立了为官的“标尺”,擦亮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
记得小平同志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而关键的关键,又在党员干部身上。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中出现“面子扶贫”现象。部分领导干部习惯旧思维、旧方法,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没有创新,扶贫开发工作年年“涛声依旧”,但是在应付检查、撰写报告方面却是一个“花言巧语”、洋洋洒洒,忽悠上级、忽悠百姓。这也难怪带有“仇官心理”、不明是非的好事者,不分青红皂白的乱说一通。不得不说,报道中的9人,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及时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更多的是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
诚然,精准扶贫工作要落实,就必须体现出“精度”和“准度”。换言之,要扎实有力的帮助真正贫困的群众走上富裕道路,就得下“深水”。因为凡事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只要认真起来,不管再大的艰难险阻都能如履平地。其实,只要稍加搜索都能发现,北川羌族自治县漩坪乡椿芽村可谓是山高坡陡,光是上下都十分费劲。能这样踏踏实实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实施精准扶贫,无疑是忠诚干净担当的体现。彰显了执政为民、敬业勤政、担当责任、忠于职守,更是在精准扶贫路上谱写出一曲新时期好干部时代赞歌,用实际行动注释了为谁服务、为谁当官、为谁用权。
“忧劳兴国、忧劳兴业。”笔者以为,绵阳市农业局9位扶贫干部,在精准扶贫路的“花絮”是为民情怀再现。愿其他扶贫干部以此为镜,切实履行好使命和责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