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该如何摁住伸向耕地的“黑手”?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0 录入:7 ]

耕地上种树为何6年整改不了?《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国家实施“最严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下,仍有一些地方基层存在早就被发现的违法占用耕地事件,因基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式”执法而未予整治纠正,导致耕地保护在落实层面变成“纸上谈兵”,而地方经济诉求未被满足是其重要原因。(经济参考报 8月8日)

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资源,是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的长远之计,是普惠民生、化解民怨的首要任务。然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国家实施“最严耕地保护制度”的情况下,一边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一边却是因基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文件式”执法而未予整治纠正,导致耕地保护在落实层面变成“纸上谈兵”的触目惊心。面对这种现象笔者以为,缘何耕地保护会沦为“纸上谈兵”?谁又是真正的“主角”?看来要让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到位,还必须以最严厉的问责手段加以保证,否则,根本摁不住断伸向耕地的黑手。 

其实,发展城市经济、整合资源、加快工业兴县,并非坏事。但如果因为经济利益诉求,而“洞穿”文书“令牌”,让耕地保护在落实层面变成“纸上谈兵”,确实值得深思。这也正如报道中所述,近年来,除了个人和企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难以禁绝外,一些政府部门知法违法,因非法占用耕地而被约谈或者通报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如:国土资源部官网就对重庆市合川工业园区违法占地案、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开发闽宁产业城案、内蒙古山路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违法占用耕地建设光伏电厂案等6起国土资源违法违规案件进行了通报。由此可见,最难预防伸向耕地的“黑手”还是“自己人”。

那么,为什么一些地方会出现肆无忌惮的对土地实施违法行为,难以依法依纪处理?说到底,幕后推手还是地方管理者。在一切向钱看、唯GDP论等错误政绩观的支配下,一些地方官员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高压政策下,既引进了一些好的项目,也引进了“泡沫”项目,并由此导致了土地、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再加上在征地过程中,现行法律政策存在的模糊和滞后等问题,监督制度的缺乏和法律执行的不力,才导致像广东某地一宗数万平方米农用土地被当地某个体老板非法征用的事件中,从2008年开始,当地国土部门在8年内连下4道土地行政处罚决定书,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强制整改行动的尴尬事件。凡此种种,不仅干扰了地方经济正常运行,而且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

抓蛇逮七寸。看来要从根本上解伸向耕地的“黑手”,除了加强专项治理,审计公示,还离不开改革政绩考核机制。既通过严格审计和铁腕治理,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加大对土地违法的问责,形成震慑、剜除政绩冲动的“腐肉”;更要加强土地征迁的审批手续,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乱作为审批权;三是提高民众的和舆论的监督力度,让土地流转公开化;四是加大对土地资金流转的审计,提高违法成本;五是多管齐下,倒逼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切断吸附于土地上的各种不当利益链条。或许如此,方能把政绩作为一种赌注,拿地方发展当筹码,以耕地作为最后救命“本钱”的gdp诟病。

一言以蔽之。耕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线,也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和情感依托,这不仅关系着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稳定,遏制违法占用耕地势在必行。愿我们的监督部门能打破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等尴尬局面,对一些违法占用耕地的单位及个人要严厉查处并曝光,对违规批地、圈占耕地等行为,要重点打击。谨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权责明确、守土有责。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